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32
作者
沈传波 [1 ]
梅廉夫 [1 ]
刘麟 [2 ]
汤济广 [1 ]
周锋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隆升; 中新生代; 博格达;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3.012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达山自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 Ma。其中4424 Ma之前,博格达山南、北缘隆升速率近于一致。之后,博格达山的隆升转为区段性,南、北缘形成差异隆升。北缘在4211 Ma为近于稳定的状态,隆升速率为1 m/Ma,11 Ma至今隆升速率为190.6 m/Ma;而南缘在269 Ma间隆升较快,速率为41.2 m/Ma,9 Ma至今隆升速率为162.9 m/Ma。这种差异性的隆升可能一方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受博格达山不同段深部差异性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J].
方世虎 ;
郭召杰 ;
张志诚 ;
吴朝东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886-897
[2]   大陆构造、大洋构造和地球构造研究构想 [J].
马宗晋 ;
高祥林 .
地学前缘, 2004, (03) :9-14
[3]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J].
李涛 ;
王宗秀 ;
周高志 ;
柳永清 ;
李寅 .
地学前缘, 2004, (03) :103-114
[4]   新生代板内造山作用研究——认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关键 [J].
钱祥麟 .
地学前缘, 2004, (03) :221-225
[5]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J].
舒良树 ;
郭召杰 ;
朱文斌 ;
卢华复 ;
王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93-404
[6]   大别造山带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研究 [J].
许长海 ;
周祖翼 ;
P.Van Den Haute ;
R.A.Donelick ;
J.De Grave ;
马昌前 ;
P.W.Reiners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622-634
[7]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J].
王良书 ;
刘绍文 ;
李成 ;
李华 ;
徐鸣洁 ;
钟锴 ;
韩用兵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3) :382-386
[8]   博格达山隆升对北三台地区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J].
吴孔友 ;
查明 ;
曲江秀 ;
田辉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5+137
[9]   新疆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机理——岩石圈内切层“开”“合”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J].
王宗秀 ;
李涛 .
地质通报, 2004, (03) :286-293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部构造样式与形成机制 [J].
吴建华 ;
向书政 ;
吴晓智 ;
陈伟 ;
吴鉴 .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03) :208-2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