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罪名化

被引:16
作者
黄河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 情节加重犯; 绝对义务; 罪名化;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05.04.020
中图分类号
D924.32 [危害公共安全罪];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应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罪名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刑法第133条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设置为交通肇事罪情节加重犯并不合理,有必要规定为单独的罪名;二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实质是没有履行具有绝对义务性质的救助义务,具有刑事可罚性。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罪名化的具体问题,包括处罚范围、性质、罪名、罪状以及与相关罪名的区分。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J].
刘东根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 (02) :136-140
[2]   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几个疑难问题 [J].
侯国云 .
中国法学, 2003, (01) :179-181
[3]   试析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J].
蒋小燕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 :16-18
[4]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 [J].
欧居尚 .
公安大学学报, 2001, (02) :37-38
[5]   再论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J].
刘艳红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10-13+36
[6]  
义务先定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张恒山著, 1999
[7]  
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