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

被引:36
作者
李明启 [1 ,2 ]
杨晓燕 [1 ]
王辉 [3 ]
王强 [1 ]
贾鑫 [4 ]
葛全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陈旗磨沟遗址; 齐家文化; 淀粉粒分析; 牙结石; 植物性食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1 [古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0709 ; 070903 ;
摘要
甘肃临潭齐家文化陈旗磨沟遗址是一处4000a BP的墓葬群,规模较大.由于其独特的埋葬制度及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类型而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我们从墓葬编号M187和M194中获得了两个成人个体的3颗牙齿,在不破坏牙齿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法对该遗址中古人类牙结石里的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当时人类植物性食物具有多样化特征.牙结石中包括了来自小麦属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属大麦(Hordeum vulgare)和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狗尾草属粟(Setaria italica)、荞麦属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豆类及坚果类等植物的淀粉粒.其中麦类植物、荞麦和粟的淀粉粒数量占到了淀粉粒总量的70%,可能为当时人类的主要植食来源;坚果类、豆类植物也是当时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大量麦类植物淀粉粒的出现,为研究麦作农业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提供了证据,而且从恢复的农作物种类来看,当时农业具有多样性特征.坚果类栎属(Quercus)、疑似银杏(Ginkgo biloba)淀粉粒的出现,说明采集仍是农业的补充方式之一.陈旗磨沟遗址古人牙结石中的淀粉粒组合,反映了在距今4000年前,甘肃临潭一带的齐家文化社会以多样性旱作农业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但仍存在采集经济.
引用
收藏
页码:486 / 4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 [J].
杨晓燕 ;
蒋乐平 .
科学通报, 2010, (07) :600-606
[2]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J].
杨晓燕 ;
郁金城 ;
吕厚远 ;
崔天兴 ;
郭京宁 ;
刁现民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9) :1266-1273
[3]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J].
靳桂云 .
农业考古, 2007, (04) :11-20
[4]   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 [J].
李小强 ;
周新郢 ;
周杰 ;
John Dodson ;
张宏宾 ;
尚雪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7) :934-940
[5]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 [J].
杨晓燕 ;
吕厚远 ;
刘东生 ;
韩家懋 .
第四纪研究, 2005, (02) :224-227
[6]   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年代考 [J].
李水城 ;
莫多闻 .
考古与文物, 2004, (06) :51-60
[7]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 [J].
李璠 ;
李敬仪 ;
卢晔 ;
白品 ;
程华芳 .
农业考古, 1989, (01) :56-69+73+2
[8]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J].
严文明 .
文物, 1981, (06) :41-48
[9]   我国栽培作物来源的探讨 [J].
卜慕华 .
中国农业科学, 1981, (04) :86-96
[10]  
中国北方主要坚果类淀粉粒形态对比[J]. 杨晓燕,孔昭宸,刘长江,张芸,葛全胜.第四纪研究. 200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