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歧视的法律定义

被引:3
作者
李成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2] 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职业歧视; 法律定义; 归类事由; 行为模式; 抗辩事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2.5 [劳动法]; D922.5 [劳动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建构"职业歧视"法律定义是解决我国禁止歧视法律制度空转的前提。定义职业歧视首先必须在中国语境下根据可识别性、可保护性和可延展性标准廓清法律禁用的归类事由;其次,法律应当明确用人单位不得做出的行为模式,即不得基于禁用归类事由做出区别对待、区别影响、骚扰、拒绝提供合理便利以及报复等行为;最后,法律还有必要设定真实职业资格、正当经营所需、实质变更与过度负担以及平权措施等不构成职业歧视的抗辩事由,在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和用人单位雇佣自由之间达至合理平衡。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3]   美国禁止容貌歧视的立法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王彬 ;
潘金文 .
妇女研究论丛 , 2014, (03) :84-90
[4]   论平等雇佣的法理 [J].
齐延平 ;
张录荣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20 (02) :172-180
[5]   论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 [J].
林嘉 ;
杨飞 .
政治与法律, 2013, (04) :2-12
[6]   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 [J].
阎天 .
中外法学, 2012, 24 (03) :560-577
[7]   中国就业歧视:基本判断 [J].
张时飞 ;
唐钧 .
江苏社会科学, 2010, (02) :52-58
[8]   劳动就业中的“相貌歧视”问题研究 [J].
刘海洋 ;
陈世军 .
兰州学刊, 2009, (05) :120-121
[9]   平等保护还是隐形歧视——以劳动法为例 [J].
敖双红 .
法学评论, 2008, (03) :92-98
[10]   论禁止歧视 [J].
周伟 .
现代法学, 2006, (05) :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