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不同耕地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源/汇”的贡献差异研究

被引:10
作者
龙军
张黎明
毛艳玲
邢世和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福建省;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 碳密度; 碳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农田生态系统无论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源"还是"汇",均对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亚热带地区——福建省不同地理位置的闽侯县、浦城县、同安县和永定县为典型研究区,利用这4个县1982年23 869个样点和2008年12 521个样点实测数据建立的1∶5万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数据库,分析了近30年来福建省不同土类、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有机碳密度变化,并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估算了全省两期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近30年来福建省耕地总体上表现为弱的"碳汇",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别上升了0.24 kg m-2和4.26 Tg,但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在"碳汇/源"中的贡献程度差异很大。从土壤类型来看,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泥田分别在土类、亚类和土属级别中的"碳汇"贡献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提高了0.63、0.63和1.25 kg m-2;而滨海盐土、滨海盐土和黄泥砂土则分别在土类、亚类和土属级别中的"碳源"贡献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59、0.59和1.08 kg m-2。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灌溉水田是全省最主要的"碳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0.27 kg m-2,而水浇地是全省最主要的"碳源",有机碳密度下降了0.36 kg m-2。因此,在今后的福建省农田土壤有机碳管理政策中应重点考虑有机碳密度下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效管理。
引用
收藏
页码:664 / 67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水稻秸秆燃烧对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研究 [J].
黄兆琴 ;
胡林潮 ;
史明 ;
李学林 ;
代静玉 .
土壤学报, 2012, 49 (01) :60-67
[2]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刘伟 ;
程积民 ;
高阳 ;
程杰 ;
梁万鹏 .
土壤学报, 2012, 49 (01) :68-76
[3]   川中丘陵地区近25年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J].
罗怀良 ;
王慧萍 ;
陈浩 .
山地学报, 2010, (02) :212-217
[4]   中国水稻土有机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J].
刘庆花 ;
史学正 ;
于东升 ;
赵永存 ;
孙维侠 ;
王洪杰 .
生态环境, 2006, (04) :659-664
[5]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J].
黄耀 ;
孙文娟 .
科学通报 , 2006, (07) :750-763
[6]   江苏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和空间分布分析 [J].
姜小三 ;
潘剑君 ;
李学林 .
土壤通报, 2005, (04) :501-503
[7]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topsoil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the recent trend of carbon sequestration[J]. PAN Gen xing 1,* , LI Lian qing 1, ZHANG Qi 1, WANG Xu kui 2, SUN Xing bin 3, XU Xiao bo 4, JIANG Ding an 5 (1. Institute of Resources,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2. Extension Center of Soil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Jiangsu Administration, Nanjing 210000, China;3. Extension Center of Soil a
[8]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梁爱珍 .
地理科学, 2004, (06) :710-714
[9]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J].
张琪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蒋定安 ;
黄洪光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236-242
[10]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J].
王绍强 ;
刘纪远 ;
于贵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9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