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物粒度分析、36Cl定年及其构造隆升意义

被引:7
作者
任收麦 [1 ]
孟婧瑶 [2 ]
林源贤 [3 ]
姜文利 [1 ]
乔德武 [1 ]
何明 [4 ]
左天文 [5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4]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敦煌盆地; 早更新世; 粒度分析; 36Cl定年; 隆升; 构造;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5.042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青藏高原早更新世末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高原东北缘敦煌盆地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粒度分析和红色泥岩36 Cl断代法定年结果表明:早更新世晚期(1.164~1.087Ma B.P.),青藏高原北部党金山快速隆升,砾石层和粗砂层发育,沉积速率加快;1.087~0.809Ma B.P.,山脉隆升速度变缓,沉积速率降低;0.809Ma B.P.以来,受山脉隆升的影响,敦煌盆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沙漠形成。区域分析表明,沉积速率所反映的中国中西部山脉隆升最新的年代存在差别,不同时期高原的隆升产生不同的气候效应。因此,构造隆升和气候变化的细节尚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380 / 138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J].
葛肖虹 ;
王敏沛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2010, 17 (04) :206-217
[2]   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J].
邵兆刚 ;
孟宪刚 ;
朱大岗 ;
杨朝斌 ;
雷伟志 ;
王津 ;
韩建恩 ;
余佳 ;
孟庆伟 ;
吕荣平 ;
钱程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3) :514-520
[3]   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J].
林秀斌 ;
陈汉林 ;
KarlHeinz WYRWOLL ;
程晓敢 ;
王旭龙 ;
付可昂 ;
廖林 ;
肖骏 ;
Bryan KRAPEZ .
地质学报, 2009, 83 (04) :455-467
[4]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 [J].
张振 ;
宋春晖 ;
张平 ;
夏维民 ;
邢强 .
江苏地质, 2007, (03) :192-199
[5]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来自碳氧同位素的证据[J]. 尹成明,李伟民,R.Andrea,刘永江,陈元忠,巩庆林.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05)
[6]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北太平洋和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记录的初步对比 [J].
孙有斌 ;
刘青松 .
第四纪研究, 2007, (02) :263-269
[7]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J].
柏道远 ;
熊延望 ;
刘耀荣 .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 (01) :5-11
[8]   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 [J].
任收麦 ;
葛肖虹 ;
杨振宇 ;
林源贤 ;
胡勇 ;
刘永江 ;
Johann GENSER ;
Andrea BRIESER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10-1117+1233
[9]   祁连山北缘玉门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褶皱过程 [J].
陈杰 ;
K H Wyrwoll ;
卢演俦 ;
B Krapez ;
万景林 ;
刘进峰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20-31
[10]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late Cenozoic Laojunmiao anticline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uplift[J]. FANG Xiaomin1,2, ZHAO Zhijun3,2, LI Jijun2, YAN Maodu2, PAN Baotian2, SONG Chunhui2 & DAI Shuang2 1.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