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被引:27
作者
林秀斌 [1 ,2 ,3 ]
陈汉林 [1 ,2 ]
KarlHeinz WYRWOLL [3 ]
程晓敢 [1 ,2 ]
王旭龙 [4 ]
付可昂 [5 ]
廖林 [1 ,2 ]
肖骏 [1 ,2 ]
Bryan KRAPEZ [6 ]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3] School of Earth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5] 浙江大学数学系
[6] Depart ment of Applied Geology,Curti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砾石统计; 粒度分布; 小洪沟剖面; 香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组上段、第四系以及现今河床出露的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与香山地区岩性相符合;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2之间,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中砾和小砾类别;分选好至中等好。砾石粒径分布显示出向细粒成分偏的特征,主要呈尖峰正态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各层位砾石相似的搬运过程,为中距离山前河流冲积砾石。沉积分析表明该砾石与气候振荡无必然联系,为构造隆升的产物。砾石沉积年龄由邻区磁性地层定年结果来限定。砾石特征结合邻区沉积分析表明香山地区在寺口子组沉积时(始新世)已具有相当大的高程;至清水营组沉积时(渐新世),该山体被剥蚀夷平;到红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早、中期),香山经历了再次的隆升;至干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构造趋于稳定;到更新世时,再次出现隆升事件。始新世香山山体可能与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的构造事件有关,中新世的隆升时间可以作为印-藏碰撞效应到达香山地区的时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新生代的变形隆升时间较前人研究结果早,且存在多期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455 / 46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中国西南天山西域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地质意义 [J].
陈杰 ;
RVHeermance ;
DWBurbank ;
KMScharer ;
王昌盛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576-587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赵红格 ;
刘池洋 ;
姚亚明 ;
王锋 ;
银燕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470-474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J]. 陈刚,孙建博,周立发,章辉若,李向平,李向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4]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J].
黎兵 ;
李勇 ;
张开均 ;
张玉修 ;
张毅 ;
魏庆国 ;
汪洋 .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64-73
[5]   六盘山盆地形成和改造历史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J].
施炜 ;
张岳桥 ;
马寅生 ;
刘刚 ;
武丽 .
中国地质, 2006, (05) :1066-1074
[6]   青藏高原北部砾石粒径变化对气候和构造演化的响应 [J].
傅开道 ;
方小敏 ;
高军平 ;
韩文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8) :733-742
[7]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 [J].
任战利 ;
张盛 ;
高胜利 ;
崔军平 ;
刘新社 .
地质学报, 2006, (05) :674-684
[8]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桂小军 ;
岳乐平 ;
赵俊峰 ;
王建强 .
地质学报, 2006, (05) :617-638
[9]   祁连山北缘玉门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褶皱过程 [J].
陈杰 ;
K H Wyrwoll ;
卢演俦 ;
B Krapez ;
万景林 ;
刘进峰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20-31
[10]   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J].
郑德文 ;
张培震 ;
万景林 ;
袁道阳 ;
李大明 ;
王建平 ;
尹京武 ;
李传友 ;
王志才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