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油气运聚和调整、改造机理与过程

被引:17
作者
杜春国 [1 ]
郝芳 [1 ]
邹华耀 [1 ]
朱扬明 [2 ]
蔡勋育 [3 ]
王存武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
[4]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
关键词
油气主运移通道; 油气藏调整与改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 川东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川东北地区普光、龙岗等一系列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叠合型盆地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层系高含H2S气藏形成机理成为了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通过构造反演、数值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后认为,普光古油藏输导体至少发生晚印支-早燕山早期和早燕山中期两期流体活动,油气通过普光-东岳寨等断裂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输导体由北西和南西两个方向沿着三个优势运移路径向普光构造汇聚,形成普光古油藏;自中燕山早期原油发生高温裂解以来,普光气藏经历了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流体调整和TSR控制下的化学改造两个过程.中燕山期是普光气藏接受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化学改造的主要时期,TSR一方面对气藏内部的成藏流体进行改造,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另一方面TSR相关流体(烃类、H2S和水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晚期构造叠加作用下,普光气藏内部的流体存在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和晚喜马拉雅期两期调整,现今气藏为早期气藏调整后流体经再次运移与聚集后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721 / 173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D].沈平.西南石油学院.2005, 04
[2]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三期成烃成藏过程 [J].
秦建中 ;
孟庆强 ;
付小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5) :548-556
[3]  
普光气田深部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J].马永生;郭彤楼;赵雪凤;蔡勋育;.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 S2
[4]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J].
马永生 ;
蔡勋育 ;
郭彤楼 .
科学通报, 2007, (S1) :149-155
[5]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 [J].
杜春国 ;
郝芳 ;
邹华耀 ;
张俊 ;
朱扬明 ;
王存武 .
地质学报, 2007, (01) :119-126
[6]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马永生 ;
周国源 ;
戴金星 .
沉积学报, 2006, (02) :300-308
[7]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讨 [J].
马永生 ;
楼章华 ;
郭彤楼 ;
付晓悦 ;
金爱民 .
地质学报, 2006, (03) :406-417
[8]   油裂解生气是海相气源灶高效成气的重要途径 [J].
赵文智 ;
王兆云 ;
张水昌 ;
王红军 ;
王云鹏 .
科学通报, 2006, (05) :589-595
[9]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J].
郝芳 ;
邹华耀 ;
方勇 .
地学前缘, 2005, (04) :481-488
[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含H2S天然气TSR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戴金星 ;
李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1) :103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