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熟—低熟油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13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机构
[1]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部北京昌平,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北京昌平,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北京昌平,,TL,A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混合油; 成熟度; 生烃机理; 资源量;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3.03.01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目前存在多种未熟—低熟油成烃机理的说法,但现有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能否用于指导勘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富类脂可溶有机质生烃被认为是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之一,但依据甾烷(特别是甲藻甾烷)的分布特征,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斜坡沙四段富藻类未熟—低熟页岩与八面河油田的原油几乎没有可比性,充分说明低演化阶段的藻类类脂物并非该区原油的主要成烃母质。未熟—低熟油田总与邻近的有利生油凹陷相伴以及某些未熟—低熟油的混合成熟度性质,暗示未熟—低熟油区的成熟油贡献,该结论已为中国两个典型未熟—低熟油田即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最近研究结果所证实。现有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太适用于未熟—低熟油,这可能导致了部分油田未熟—低熟资源量计算结果偏高。生物标志物标样定量技术是识别原油未熟—低熟性及油源追踪的有效途径,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还应加强地化与地质的有机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98 / 30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 [J].
庞雄奇 ;
李素梅 ;
黎茂稳 ;
金之钧 .
地球科学, 2002, (06) :666-670+688
[2]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金之钧 .
地球科学, 2002, (06) :711-717
[3]   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 [J].
周杰 ;
庞雄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24-27
[4]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J].
庞雄奇 ;
李素梅 ;
黎茂稳 ;
金之钧 .
沉积学报, 2001, (04) :586-591
[5]   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 [J].
李素梅 ;
曾凡刚 ;
庞雄奇 ;
金之钧 ;
黎茂稳 ;
许正龙 .
沉积学报, 2001, (03) :459-464
[6]   未熟油与成熟油的混源实验、混源理论图版及其应用 [J].
王文军 ;
宋宁 ;
姜乃煌 ;
宋孚庆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4) :34-37+6
[7]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J].
陈安定 .
地质论评, 1998, (05) :470-477
[8]  
低熟油生成机理及成油体系[M]. 地质出版社 , 张林晔, 1999
[9]  
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庞雄奇著, 1995
[10]  
陆相油气地球化学研究[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侯读杰等著,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