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的自动识别及预报

被引:21
作者
倪江波 [1 ,2 ]
李文才 [3 ]
尚可政 [1 ]
王式功 [1 ]
李德帅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3]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心气象台
关键词
低能见度; 天气形势; 槽脊自动识别; 物理量诊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17 [能见度观测]; P457.7 [能见度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2~2011年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以及NCEP格点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造成研究区域低能见度的500 h Pa天气形势可分为3种类型:2槽1脊型、低槽型、纬向气流型;用特征物理量作为这3种天气型的入型判据,建立了华北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的自动识别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指数、露点温度差以及500 h Pa和850 h Pa的假相当位温差等天气诊断物理量,进行第二次判别,进一步消空,最后制作低能见度天气预报。利用以上建立的预报方案,对2002~2011年进行冬半年逐日回代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了78%左右;对2012年的试预报结果为:出现3 d区域性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完全报对,试验结果表明预报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太原雾天能见度预报 [J].
管琴 ;
李青平 ;
黄铃光 ;
李杰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 (04) :47-53
[2]   2011年12月乌鲁木齐市一次大雾天气成因 [J].
万瑜 ;
曹兴 ;
窦新英 ;
刁平 .
干旱气象, 2013, (02) :383-389
[3]   大连海雾特征及形成机理初步分析 [J].
汤鹏宇 ;
何宏让 ;
阳向荣 .
干旱气象, 2013, (01) :62-69
[4]   基于神经网络逐级分类建模的北京地区能见度预报 [J].
李沛 ;
王式功 ;
尚可政 ;
李邦东 ;
朱海峰 ;
曾淑玲 ;
郝天依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 (03) :52-57
[5]   1980—2007年新疆地区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J].
李霞 ;
王胜利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2, 6 (03) :14-20
[6]   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陈锋立 ;
王春明 ;
王洋 ;
任思衡 ;
彭军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 34 (02) :31-38
[7]   蒙古高压若干环流指数及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相关的分析和比较 [J].
孙晓娟 ;
王盘兴 ;
智海 ;
郭栋 .
高原气象, 2010, 29 (06) :1493-1500
[8]   重庆市区雾的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J].
马学款 ;
蔡芗宁 ;
杨贵名 ;
刘还珠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6) :795-803
[9]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J].
刘小宁 ;
张洪政 ;
李庆祥 ;
朱燕君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5, (02) :220-230+271
[10]   广州地区冬季一次大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J].
樊琦 ;
吴兑 ;
范绍佳 ;
蒙伟光 ;
李江南 ;
邓雪娇 ;
王安宇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