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A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21
作者
李良林 [1 ,2 ,3 ]
周汉文 [2 ]
陈植华 [4 ]
王锦荣 [5 ]
陈正华 [1 ,3 ]
肖依 [2 ]
机构
[1]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
[4]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5]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
关键词
碱性A型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岩石成因; 太姥山; 鼓山; 中国东部沿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太姥山和鼓山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带。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花岗岩分属铝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A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两地区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96.6±1.6)Ma(MSWD=0.65)和(99.4±2.3)Ma(MSWD=0.49),成岩时代均属晚白垩世早期。结合中国东部沿海两类A型花岗岩,讨论了它们在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其判别图解上的区别。总体上认为,碱性A型花岗岩在AKI值、TFeO/MgO比值、104×Ga/Al以及(Zr+Nb+Ce+Y)值上均大于同区域的铝质A型花岗岩,但上述化学指标的数值也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叠;且传统A型花岗岩判别图解不完全适用于强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地区A型花岗岩应具有相似的源区,即岩浆起源于地壳物质熔融,同时成岩过程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参与。但鼓山地区碱性A型花岗岩较太姥山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有更多地幔物质的加入,导致前者显示出部分幔源岩浆起源的特征。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代学综合判定,两地区花岗岩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角度密切相关,均属于弧后拉伸体制之下的构造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509 / 52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浙江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李万友 ;
马昌前 ;
刘园园 ;
Paul TROBINSON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2) :164-177
[2]   福建锦城187Ma花岗岩的发现——对华南沿海早侏罗世构造演化的制约 [J].
刘潜 ;
于津海 ;
苏斌 ;
王勤 ;
唐红峰 ;
许海 ;
崔翔 .
岩石学报, 2011, 27 (12) :3575-3589
[3]   浙东南怀溪铜金矿床与曹门碱性花岗岩体成因关系的年代学制约 [J].
李艳军 ;
魏俊浩 ;
姚春亮 ;
鄢云飞 ;
谭俊 ;
彭丽娜 ;
肖广玲 ;
叶泽富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 (04) :585-596
[4]   再论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标志 [J].
张旗 ;
金惟俊 ;
李承东 ;
王元龙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985-1015
[5]   关于A型花岗岩判别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李小伟 ;
莫宣学 ;
赵志丹 ;
朱弟成 .
地质通报, 2010, 29(Z1) (Z1) :278-285
[6]   与地幔柱有关的A型花岗岩的特点——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例 [J].
钟玉婷 ;
徐义刚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5) :828-838
[7]   A型花岗岩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J].
贾小辉 ;
王强 ;
唐功建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3) :465-480
[8]   北京白查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与构造指示意义 [J].
汪洋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13-24
[9]   东南沿海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J].
邢光福 ;
陈荣 ;
杨祝良 ;
周宇章 ;
李龙明 ;
姜杨 ;
陈志洪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77-91
[10]   福建北东沿海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J].
邱检生 ;
肖娥 ;
胡建 ;
徐夕生 ;
蒋少涌 ;
李真 .
岩石学报, 2008, 24 (11) :2468-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