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

被引:34
作者
范代读
李从先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水系调整; 长江贯通; 河流沉积地貌学; 物源示踪; 微区测年;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7.02.019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万里长江源何时”已考问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一个世纪,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从云南石鼓至宜昌河段存在大量河流袭夺、掉向、下切等证据,成为考究长江上游水系东流出川、入海的热点,但因河流沉积地貌复杂、受后期改造明显,其古地理解释不同学者各有表述,在金沙江何时改道东流、三峡何时被贯穿问题上各烁其词,由此得出长江东西贯通时间上溯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下至十几万年。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由河口或海域沉积物直接追踪源区的变化,在国外已经成为研究流域演化和源区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长江口地层中EMP独居石Th(U)-Pb年龄较好地限定了长江东西贯通时间在2.58MaBP前后,近年来河流沉积地貌的研究成果也认为长江贯通应发生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不仅经济、快速,且测年精度高,将其应用于长江这样复杂的大河流域进行物源示踪、源区构造运动和流域演化研究,可望取得新的突破。今后关于长江贯通问题的研究,应该将流域演化视作一个系统,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年代学和单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不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对争议的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不断逼近长江贯通时限的真实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3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