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67
作者
胥颐 [1 ]
杨晓涛 [2 ]
刘建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试验室
[2]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diana University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哀牢山—红河断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地震波到时和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云南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根据不同深度的速度异常分析了主要断裂和区域动力作用的深部效应,揭示出壳内低速层的分布范围以及与下地壳流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红河断裂两侧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滇中地区的速度异常分布与小江断裂、元谋断裂、程海断裂等南北走向的断裂一致,反映了青藏东部地壳块体顺时针旋转产生的构造效应;滇西南的速度异常分布与哀牢山—红河断裂、无量山断裂、澜沧江等断裂的走向平行,显示了印支块体朝东南方向挤出产生的影响;沿着南汀河断裂分布的低速异常则与印缅块体侧向挤压引起的构造活动有关.壳内低速异常具有分层和分区特征:在哀牢山—红河断裂西侧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分布在地壳中上部,在小江断裂和元谋断裂附近分布在地壳中下部,在滇中地区则广泛分布于地壳底部至莫霍面附近,东、西两侧分别受到小江断裂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限制.其中攀西地区的低速异常与小江断裂和元谋断裂在此附近交汇形成的热流传输通道以及张裂时期强烈的壳幔热交换有关;在哀牢山—红河和澜沧江地区,除了印支块体向东南方向的挤出之外,印缅块体的侧向挤压和向东俯冲也对地壳深部的构造变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地幔上涌将导致热流物质沿着断裂通道进入地壳形成低速层.因此,哀牢山—红河断裂不仅在地壳浅部是分隔印支块体和华南块体的地质界限,也是控制两侧区域深部构造变形和壳内韧性流动的分界.
引用
收藏
页码:1904 / 191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滇西地区壳幔解耦与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研究 [J].
胥颐 ;
钟大赉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 27 (03) :846-855
[2]   云南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构造背景 [J].
张晓曼 ;
胡家富 ;
胡毅力 ;
杨海燕 ;
陈佳 ;
彭恒初 ;
文丽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5) :1222-1232
[3]   云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J].
钱晓东 ;
秦嘉政 ;
刘丽芳 .
地震地质, 2011, 33 (01) :91-106
[4]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J].
马宏生 ;
汪素云 ;
裴顺平 ;
刘杰 ;
华卫 ;
周龙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2) :465-471
[5]   云南地区SKS波分裂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197-204
[6]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壳上地幔特征 [J].
徐鸣洁 ;
王良书 ;
刘建华 ;
钟锴 ;
李华 ;
胡德昭 ;
徐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8) :729-737
[7]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adjacent regions[J]. XU Yi, LIU Jianhua, LIU Futian, SONG Haibin, HAO Tianyao & JIANG Weiwe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2)
[8]   S-wave velocity and Poisson's ratio structure of crust in Yunnan and its implication [J].
Hu, JF ;
Su, YJ ;
Zhu, XG ;
Chen, Y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 48 (02) :210-218
[9]   云南及周边地区Lg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 [J].
胡家富 ;
丛连理 ;
苏有锦 ;
康国发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6) :809-813+888
[10]   云南数字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 [J].
吴建平 ;
明跃红 ;
王椿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2) :228-23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