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冈底斯岩浆带中段曲水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其年代学约束

被引:18
作者
孟元库 [1 ,2 ]
许志琴 [2 ]
马士委 [2 ]
杨斐斐 [3 ]
马绪宣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有限公司
关键词
曲水韧性剪切带; 花岗质糜棱岩; 构造特征; 显微构造分析; 石英组构分析; 地质年代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藏南曲水地区鸡公-色甫韧性剪切带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不仅对造山带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域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作为藏南冈底斯岩浆带曲水岩基中的重要断裂构造,曲水韧性剪切带经历了新生代以来的大规模构造变形,其中走滑剪切作用最为显著,整体表现为右行走滑为主.通过对曲水剪切带中的构造片岩、初糜棱岩、糜棱岩以及长英质脉体等野外观测并结合室内镜下薄片以及石英EBSD(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组构分析,认为曲水剪切带主要经历了一期韧性变形事件.根据石英-长石变形矿物对并结合石英EBSD组构分析得出,构造变形发生的温度大约为500~550℃,高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剪切带内普遍发育有不对称的褶皱、构造透镜体、σ碎斑、S-C组构和石香肠等变形组构,显示出右行走滑的特征.对研究区34组糜棱面理和9组拉伸线理进行极射赤平投影,糜棱面理的优选方位约为355°∠70°,拉伸线理产状约为95°∠8°.此外,在糜棱岩中发育两类长英质脉体,根据野外分布特征、显微组构、锆石成因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认为,两类长英质脉体为同构造剪切脉体,其年代学可以对剪切带的形成时限起到很好的制约.通过对两套长英质脉体分别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了38.67±0.88Ma和35.05±0.29Ma两组加权平均年龄,表明了曲水剪切带韧性变形发生于35~38Ma的始新世末期(普利亚本期).这一年龄值处于印度-亚洲大陆晚碰撞期,因此曲水韧性剪切带右行走滑事件可能是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构造应力在欧亚板块边缘释放引起的陆内构造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081 / 1098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 [1] 藏南冈底斯中段谢通门始新世复式岩体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孟元库
    许志琴
    陈希节
    马绪宣
    贺振宇
    张雪松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 (05) : 933 - 948
  • [2] 冈底斯中段碱长花岗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孟元库
    许志琴
    陈希节
    马绪宣
    马士委
    [J]. 中国地质, 2015, 42 (05) : 1202 - 1213
  • [3] 中天山南缘桑树园子剪切带早志留世韧性变形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王盟
    张进江
    戚国伟
    郑勇
    刘凯
    [J]. 岩石学报, 2014, 30 (10) : 3051 - 3061
  • [4] 滇西崇山剪切带南段左行走滑作用的构造特征及时代约束
    唐渊
    尹福光
    王立全
    王冬兵
    廖世勇
    孙志明
    孙洁
    [J]. 岩石学报, 2013, 29 (04) : 1311 - 1324
  • [5]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J]. 侯增谦,郑远川,杨志明,杨竹森.矿床地质. 2012(04)
  • [6] 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
    朱弟成
    赵志丹
    牛耀龄
    王青
    Yildirim DILEK
    董国臣
    莫宣学
    [J]. 高校地质学报, 2012, (01) : 1 - 15
  • [7] 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
    莫宣学
    [J]. 高校地质学报, 2011, 17 (03) : 351 - 367
  • [8]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J]. 地质学报, 2011, 85 (01) : 1 - 33
  • [9]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granitic rocks in Gangdese batholith, southern Tibet[J]. JI WeiQiang1,2, WU FuYuan1, LIU ChuanZhou1 & CHUNG SunLin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09)
  • [10]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许志琴
    王勤
    梁凤华
    陈方远
    许翠萍
    [J]. 岩石学报, 2009, 25 (07) : 1721 -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