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黄籽粒色性状研究

被引:15
作者
史仕军
吴江生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2]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武汉
[3] 武汉
关键词
甘蓝型; 黄籽油菜; 粒色性状; 遗传; 育种;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03.06.021
中图分类号
S565.4 [油菜籽(芸薹)];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从结构解剖、生理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20多年来国内外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解剖学研究揭示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不耐自交的原因,色素物质存在的部位及种皮颜色变化过程;生理生化方面认为花色素、多酚和类黄酮对未成熟种子的种皮颜色有决定作用,黑色素决定了成熟种子种皮颜色。花色素可能由游离苯丙氨酸转化而来,黑色素由游离酪氨酸和多酚为前体合成的,并以邻苯二酚型为主要组成成分;品质性状方面的研究表明:粒色浅,则种皮薄,种皮纤维素含量低,而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就高,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的相关是通过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而体现的。种皮厚,种皮纤维素含量高,千粒重小。单株粒重越大,胚蛋白质含量就高;黄籽粒色主要受母本基因型影响,至少受2对基因控制,环境及农艺措施也影响种皮色泽,其遗传复杂性可能由于不同的A和C基因组控制粒色基因位点间互作,或转座子控制导致的;可以通过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理化诱变及生物技术选育等方法获得甘蓝型黄籽油菜。
引用
收藏
页码:608 / 6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种皮特性比较研究 [J].
梁艳丽 ;
梁颖 ;
李加纳 ;
谌利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 (04) :16-20
[2]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 [J].
叶小利 ;
李学刚 ;
李加纳 .
作物学报, 2002, (05) :638-643
[3]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J].
张子龙 ;
李加纳 .
作物杂志, 2001, (06) :37-40
[4]   不同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闫世江 ;
李加纳 ;
唐章林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5) :404-407+424
[5]   甘蓝型黑籽和黄籽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差异研究 Ⅱ.黑色素、酪氨酸和酪氨酸酶的变化及相关性 [J].
叶小利 ;
李加纳 ;
唐章林 ;
谌利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03) :39-42+46
[6]   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J].
叶小利 ;
李加纳 ;
唐章林 ;
梁颖 ;
谌利 .
作物学报, 2001, (05) :550-556
[7]   甘蓝型黑籽和黄籽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差异研究Ⅰ.花色素、苯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变化及相关性 [J].
叶小利 ;
李加纳 ;
唐章林 ;
谌利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02) :15-19
[8]   甘蓝型油菜黄籽与褐籽发芽率及相关性状的比较 [J].
董遵 ;
张建栋 ;
马红梅 ;
许才康 ;
孙华 .
浙江农业科学, 2000, (06) :20-22
[9]   甘蓝型黄籽油菜果位分布和农艺措施与粒色相关性的研究 [J].
李敏 ;
张瑞茂 .
耕作与栽培, 1999, (05) :26-29
[10]   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初步研究 [J].
李加纳 ;
张学昆 ;
谌利 ;
王瑞 ;
崔翠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 (04)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