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场地水质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6
作者
姜光辉 [1 ,2 ]
李红春 [1 ,3 ]
郭芳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3]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关键词
污染源辨析; 空间分析; 污染物运移; 水化学示踪;
D O 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7.02.21
中图分类号
X523 [地下水];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监控需要依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运移特征,利用水化学的示踪作用开展空间分析,以识别地下水和溶质运移特征。该方法具有简易和经济的优点。以台湾苗栗县某化工污染场地为例,通过对地下水中多种离子浓度的空间等值线分析及对比,判断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范围。采用离子浓度的统计特征值P95、P75、P50、P25构成的等值线,作为判断离子空间分布特征的依据,并形成离子之间对比的统一标准。所有离子都采用浓度P95等值线包围的区域作为其污染源,其它三种等值线表示可能出现的污染物扩散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10种离子的污染源集中出现在场地一个范围内,并形成一个污染带,表明它们的来源具有密切的联系。10种离子P75等值线划出的污染物分布范围同样比较集中,但几乎都分布在污染带的南部,显示离子的迁移方向和迁移距离是一致的。根据离子空间分布的相似性将其分为三组,空间分布相似性高的离子组同时出现在一个区域的机会更多。通过多种水化学成分识别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运移特征,提高了结论的可信度,为污染物监控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浅论地下水污染源强 [J].
蔡五田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5, 42 (06) :126-130
[2]   1981~2010年北京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J].
尤焕苓 ;
刘伟东 ;
任国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 (01) :69-77
[3]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及进化求解 [J].
骆乾坤 ;
吴剑锋 ;
林锦 ;
祝晓彬 ;
吴吉春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 40 (05) :97-103
[4]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J].
毕延凤 ;
于洪军 ;
徐兴永 ;
苏乔 .
海洋通报, 2012, 31 (03) :241-247
[5]   分区绘制等值线的地下水污染质分布 [J].
鲍新华 ;
周祖昊 ;
洪梅 ;
张博 ;
鲍硕超 ;
才文韬 .
世界地质, 2011, 30 (01) :51-55
[6]   香港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析 [J].
郝泽嘉 ;
周丰 ;
郭怀成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6) :110-117
[7]   百分位方法在安徽旱涝诊断中的应用 [J].
王效瑞 ;
梁邦云 ;
郭秀云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281-285
[8]   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与咸水入侵研究 [J].
薛禹群 ;
吴吉春 ;
谢春红 ;
张永祥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22) :2360-2368
[9]  
Identification of unknown groundwater pollution sources using classical optimization with linked simulation[J] . Bithin Datta,Dibakar Chakrabarty,Anirban Dhar. 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 . 2010 (1)
[10]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and estuarine sediments from Gao-ping River, Taiwan[J] . Ruey-an Doong,Shih-hui Lee,Chun-chee Lee,Yuh-chang Sun,Shian-chee Wu.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