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成因
被引:21
作者:
张杰
[1
,2
]
Brian Jones
[3
]
潘立银
[1
,2
]
周进高
[1
]
秦玉娟
[1
,2
]
郝毅
[1
]
武明德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3]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University of Alberta,Edmonton,Alberta TG E,Canada
[4]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来源:
关键词:
葡萄状白云岩;
灯影组;
胶结物;
晶胞参数;
岩溶喀斯特;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巨厚的白云岩,其中灯影组二段和四段发育大量具有各种形态的葡萄状白云岩,其直径最长可达75cm,有的平行于层面,有的穿层。剖面资料表明,葡萄状白云岩发育多期等厚环边胶结物,中部残留大量未充填的不规则洞穴,这成为与岩溶喀斯特作用相关的地下溶蚀作用的证据。围岩泥晶白云石为早期海水中原生结晶的产物,后来的胶结物可划分为4期:(1)自泥晶化白云石(部分样品中可见)作为最早的一期胶结物,由于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的影响而紧贴着围岩发育;(2)第2期胶结物纤维状白云石可能为海水中直接沉淀的产物,经历后期成岩作用后,具有完全有序的结构,晶胞参数接近理想值;(3)细—中晶白云石为第3期胶结物,包含纤维状白云石溶蚀残余,形成于构造抬升之后的近地表大气淡水环境;(4)第4期胶结物中—粗晶白云石为埋藏环境下直接结晶的产物,充填了孔洞中心,残留部分未充填孔洞。灯影组受到了岩溶喀斯特作用、胶结作用以及白云石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与葡萄状白云岩有关的岩溶喀斯特作用对于灯影组储集层的发育至关重要。对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灯影组储集层成因和演化及灯影组白云岩的成因,而且有助于指导四川盆地前寒武系油气勘探。
引用
收藏
页码:715 / 725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