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块挤压驱动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三维数值模型

被引:13
作者
戴黎明 [1 ,2 ]
李三忠 [1 ,2 ]
陶春辉 [3 ]
李西双 [4 ]
刘鑫 [1 ,2 ]
索艳慧 [1 ,2 ]
周淑惠 [5 ]
周永刚 [6 ]
高武斌 [7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4]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5]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6]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7]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有限元模拟; 走滑速率; 最大主应力分布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推进、挤压对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 ,对比GPS、地震和地质学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前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以及最大主应力的分布特征,据此探讨了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机理.模型由弹性上地壳和粘弹性下地壳组成,其中上地壳包括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华南地块以及印支地块,块体内断层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了库仑摩擦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整龙门山断裂带摩擦系数,发现伴随摩擦系数值的增加断裂带走滑速率逐渐降低,当其达到0.95,已接近GPS测量结果 .由此可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处于强摩擦环境.(2)与松潘甘孜地块中其它区域相比,整个龙门山地区处于高摩擦强度、低应力的环境下,这有利于能量缓慢而稳定的积累直至达到其破裂极限,从而引发强烈地震.(3)沿龙门山断裂带上下两盘的最大主应力分布特征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自西南到东北可划分出泸定-大邑、大邑茂县、茂县北川、北川青川四段.其中上、下两盘应力差最大值出现在大邑茂县段14~20 km处,应力差最小值出现在泸定大邑段,而北川茂县段上、下两盘的应力值则十分接近.这种最大主应力的分布特征与汶川地震余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十分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俯冲带耦合作用对苏门答腊地区应变场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戴黎明
    李三忠
    陶春辉
    李西双
    刘鑫
    索艳慧
    楼达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8) : 1837 - 1851
  • [2]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朱守彪
    张培震
    石耀霖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6) : 1409 - 1417
  • [3]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朱守彪
    张培震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 418 - 427
  • [4] GPS测定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10)
  • [5]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张勇
    冯万鹏
    许力生
    周成虎
    陈运泰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 1186 - 1194
  • [6]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王卫民
    赵连锋
    李娟
    姚振兴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 1403 - 1410
  • [7]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朱艾斓
    徐锡伟
    刁桂苓
    苏金蓉
    冯向东
    孙晴
    王亚丽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759 - 767
  • [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597 - 629
  • [10]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刘树根
    田小彬
    李智武
    孙玮
    郭兵
    刘顺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 388 -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