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被引:32
作者
刘树根
田小彬
李智武
孙玮
郭兵
刘顺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汶川地震; 龙门山; L型俯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070801 ;
摘要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钻井资料和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剖析了龙门山中段的构造特征和岩石圈结构特征的特殊性:(1)10 Ma以来龙门山中段隆升幅度和速率最大;(2)龙门山中北段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较南段弱;(3)龙门山中段主构造带之下存在有大于10 000Ω.m的高阻异常体;(4)龙门山中段具有+0.015 cm/s2的剩余(60 km×60 km120 km×120 km)布格重力异常;(5)龙门山中段为正的均衡重力异常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主震和余震的分布特征,得出:(1)四川汶川地震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震源多位于映秀-北川主断层下盘(扬子地块上),断层活动的主动盘是下盘,映秀-北川主断层的活动为俯冲兼左旋走滑;(2)此次地震是扬子板块向西俯冲(L型俯冲)、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和青藏高原隆升逆冲相互作用的产物;(3)四川汶川地震有可能是构造地震的一种新类型,其孕育巨大能量的最重要条件为地块坚硬(能量不易释放)和位于地块边缘(构造作用强烈,有能量来源)。最后,建议有关部门和地学界重视中国主要地块边缘的重力场,尤其是剩余布格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的研究。这也许对地震的长期预测有所帮助。
引用
收藏
页码:388 / 39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
[2]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J].
周荣军 ;
李勇 ;
Alexander L Densmore ;
Michael A Ellis ;
何玉林 ;
王凤林 ;
黎小刚 .
矿物岩石, 2006, (02) :40-51
[3]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J].
周建文 ;
曾庆 ;
徐世琦 ;
李毅 ;
洪海涛 ;
宋明伟 ;
胡恒智 ;
何智慧 .
天然气工业, 2005, (S1) :66-71+5
[4]   龙门山断裂带的性质与活动性研究 [J].
安其美 ;
丁立丰 ;
王海忠 ;
赵仕广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 (02) :115-119
[5]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乐光禹 ;
刘顺 ;
李天斌 ;
宋鸿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5) :432-438
[6]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J].
贾东 ;
陈竹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张惬 ;
魏东涛 ;
沈扬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402-410
[7]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8]   三叠纪扬子板块的漂移导致下扬子区石膏、硬石膏矿床的形成 [J].
钱迈平 ;
厉建华 ;
孙万铨 .
江苏地质, 2002, (03) :129-134
[9]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陈智樑 ;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2001, (02) :375-384
[10]   成都断陷区活动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潜在地震能力的判定 [J].
唐荣昌,黄祖智,钱洪,龚宇,文德华,马声浩,周荣军 .
中国地震, 1996, (03) :28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