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块评价

被引:19
作者
高建 [1 ]
侯加根 [1 ]
林承焰 [2 ]
焦巧平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3] 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五号桩油田; 特低渗透油藏; 沉积微相; 微型构造; 模糊数学;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动用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动态生产指标来对生产区块进行标定和分类,并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有利的挖潜区块。对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分析表明,该油藏沉积微相、微型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是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最强,微型构造次之,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最弱。在沉积微相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微相带,中扇水道侧缘微相具有一定的可采储量,但由于相带狭窄不利于后期调整加密;朵叶体微相的井网稀,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潜力;顶凸底凸型和顶底均为鼻状凸起型微构造组合模式,水淹程度弱,既是高产区也是剩余油富集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3~0.9的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最后以5砂组为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并结合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了剩余油定量评判,指出了有利区域,经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五号桩油田桩74断块特低渗砂岩油藏微构造模式及其开发特征 [J].
侯建国 ;
高建 ;
张志龙 ;
梅成义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1-5
[2]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J].
蒋凌志 ;
顾家裕 ;
郭彬程 .
沉积学报, 2004, (01) :13-18
[3]   微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及利用浮力开发油田 [J].
王庆 ;
贾东 ;
马品刚 ;
曹阳 ;
丁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65-67
[4]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主要矛盾机理及合理井距分析 [J].
王端平 ;
时佃海 ;
李相远 ;
陈光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87-89
[5]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 [J].
何秋轩 ;
阮敏 ;
王志伟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2) :6-9+5
[6]   圈闭地质评价中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优势 [J].
杨昌明 ;
王美丽 ;
聂新坤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 (02) :49-50+5
[7]   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J].
曾大乾,李淑贞 .
石油学报, 1994, (01) :38-46
[8]   已探明未开发石油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 [J].
刘艳 ;
高有瑞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3, (01) :105-109
[9]   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的控制作用——以胜坨、孤岛油田为例 [J].
李兴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7, (02) :53-59
[10]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李道品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