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12
作者
杨煜达
郑微微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1849年; 长江中下游; 水灾; 梅雨; 夏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系统收集了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了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形成这次水灾的天气气候特征。研究认为,该年度水灾基本在N28°~N33°间呈条状东西向分布,而以N31°一线的灾情最为严重;连续性的降水开始于5月18日左右,到7月18日才结束,中间还有3次持续各达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这次大水灾是全流域性的,涝灾大于洪灾,降水最集中区域为东部的太湖流域,这和有器测记录的几次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并不一致;本次大水灾的直接天气成因是梅雨期提前并超长,雨量明显偏大,持续时间长达62天左右,比有器测记录的更早、更长;当年夏季风应偏弱,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南,且西风分支明显,经向环流发展,西风南支位置应该也异常偏南;夏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可能是雨带长期在长江沿岸徘徊的真正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57 / 6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 [J].
葛全胜 ;
郭熙凤 ;
郑景云 ;
郝志新 .
科学通报, 2007, (23) :2792-2797
[2]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J].
丁一汇 ;
柳俊杰 ;
孙颖 ;
柳艳菊 ;
何金海 ;
宋亚芳 .
大气科学, 2007, (06) :1082-1101
[3]   《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 [J].
满志敏 ;
李卓仑 ;
杨煜达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431-438
[4]   全国大范围多(少)雨型的划分及环境场特点分析 [J].
许力 ;
赵振国 ;
孙林海 ;
陈国珍 ;
李维京 ;
刘海波 ;
王永光 ;
项静恬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S1) :77-84
[5]   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 [J].
郑景云 ;
赵会霞 .
地理研究, 2005, (05) :673-680
[6]   18世纪南京、苏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序列的复原研究 [J].
张德二 ;
刘月巍 ;
梁有叶 ;
李靖 .
第四纪研究, 2005, (02) :121-128
[7]   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 [J].
赵会霞 ;
郑景云 ;
葛全胜 .
气象科学, 2004, (04) :460-467
[8]   我国东部梅雨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 [J].
徐卫国 ;
江静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292-303
[9]   江苏省梅雨及其灾害影响评估分析 [J].
田心如 ;
姜爱军 ;
高苹 ;
张章 .
灾害学, 2004, (01) :42-47
[10]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 [J].
杨义文 .
气象, 2002, (11)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