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32
作者
陈佳 [1 ,2 ,3 ]
陈洪松 [1 ,2 ]
冯腾 [1 ,2 ,3 ]
王克林 [1 ,2 ]
张伟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6] 不详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 抗蚀性; 土地利用类型; 原生林; 次生林; 撂荒地; 坡耕地; 人工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土壤抗蚀性是反映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和<0.05 mm粉黏粒含量等7个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撂荒地、坡耕地和人工林,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坡耕地和人工林高,但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及团聚状况显著高于坡耕地及人工林,但其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及分散率显著低于坡耕地;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显著高于次生林,但与原生林、撂荒地和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土壤分散率则与坡耕地类似,显著低于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原生林、次生林土壤团聚度与撂荒地、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人工林;次生林、撂荒地及人工林<0.05 mm粉黏粒含量与原生林、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但坡耕地土壤<0.05 mm粉黏粒含量显著高于原生林。由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得到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原生林>次生林>撂荒地>坡耕地>人工林。因此,喀斯特地区人为干扰严重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耕地通过撂荒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抗蚀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J]. 刘璐,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王克林,覃文更,谭卫宁.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 [2]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景观结构特征与石漠化的关系
    张笑楠
    王克林
    陈洪松
    张伟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1) : 2467 - 2472
  • [3] 花岗岩红壤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分异规律研究
    周刚
    赵辉
    陈国玉
    解明曙
    赖奕卡
    [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09) : 27 - 29+45+60
  • [4]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吴海勇
    彭晚霞
    宋同清
    曾馥平
    黎星辉
    宋希娟
    欧阳资文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4) : 143 - 147
  • [5] 岩溶石漠化山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及其与结构体分形关系研究
    胡宁
    傅瓦利
    马志敏
    甄晓君
    袁红
    [J]. 中国岩溶, 2008, (02) : 115 - 121
  • [6] 桂西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许联芳
    王克林
    朱捍华
    侯娅
    张伟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5) : 1013 - 1018
  • [7] 黔中石灰岩喀斯特表层土壤结构性与土壤抗蚀抗冲性
    赵洋毅
    周运超
    段旭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02) : 18 - 21
  • [8] 喀斯特山区碳酸盐岩土壤抗蚀影响因素研究——以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为例
    贺祥
    熊康宁
    陈洪云
    胡顺光
    [J]. 中国岩溶, 2007, (04) : 297 - 303
  • [9] 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
    史东梅
    吕刚
    蒋光毅
    卢喜平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6) : 37 - 41
  • [10] 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董慧霞
    李贤伟
    张健
    范冰
    陈文德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3) : 70 -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