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中暑病例分布特征及气象判据研究

被引:3
作者
党冰 [1 ,2 ]
刘博 [1 ]
尹岭 [3 ]
周忠玉 [1 ]
李蓓 [3 ]
滕怀金 [3 ]
黎檀实 [3 ]
王志强 [1 ]
王敏珍 [1 ]
王式功 [1 ]
尚可政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市气候中心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关键词
中暑; 分布特征; 气象因素; 气温; 累积效应;
D O I
10.16241/j.cnki.1001-5914.2014.02.019
中图分类号
R181.3 [流行病学各论];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暑发病人数与关键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适用于该地区的中暑等级气象判据。方法分析北京市海淀区3家医院2009—2011年236例中暑病例的分布特征;以同期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派生出当日与前1~4 d各要素的累积平均值及发病前1~4 d各要素值,共117个气象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影响中暑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中暑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中旬,男女性中暑高峰年龄均为20~49岁。温度是导致中暑的决定性因子,日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累积平均温度、前期温度均与中暑发病人数呈正相关(P<0.01),其中累积温度效应大于当日及滞后温度效应。累积4 d平均气温(T4)、连续变温天数(TD)、相对湿度、降水对7月和6、8月日均中暑人数均有影响。以T4、降水日(RD)、TD为指标,建立了中暑等级气象判据,7月和6、8月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68.8%和70.5%。结论中暑等级气象判据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可为有关部门及市民提供出行服务指南。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叶殿秀 ;
尹继福 ;
陈正洪 ;
郑有飞 ;
吴荣军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01) :15-20
[2]   热应激大鼠心脏损伤与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的关系 [J].
井然 ;
钱捷 ;
弓景波 ;
梅竹松 ;
王新兴 ;
钱令嘉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 (10) :881-883
[3]   “城市干岛”对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影响 [J].
王喜全 ;
龚晏邦 .
科学通报, 2010, 55 (11) :1043-1047
[4]   武汉市居民中暑综合气象指标分析 [J].
陈正洪 ;
何玲玲 ;
王祖承 .
气象科技, 2007, (06) :837-840
[5]   城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J].
何玲玲 ;
陈正洪 ;
李松汉 ;
王瑛 ;
卢明 .
暴雨灾害, 2007, (03) :271-274
[6]  
1998 和 2003 年上海市夏季人群死亡分析[J]. 谈建国,宋桂香,郑有飞.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06)
[7]   中暑发病机制及其与基因的关系 [J].
苏磊 ;
徐秋林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09) :574-576
[8]   北京地区中暑气象指数预报与服务 [J].
张德山 ;
邓长菊 ;
尤焕苓 ;
赵娜 .
气象科技, 2005, (06) :574-576
[9]   北京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特征分析 [J].
郑祚芳 ;
王迎春 .
气象, 2005, (10) :16-20
[10]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会 [J].
王迎春 ;
葛国庆 ;
陶祖钰 .
气象, 2003, (09) :2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