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颈维管束及其相关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被引:9
作者
陶澜
程艳军
谢戎
何光华
杨正林
张毅
不详
机构
[1]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3]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4] 重庆
[5] 泸州
[6] 重庆
关键词
水稻; 穗颈维管束性状; AD模型; 遗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包括籼、粳不同类型的6个亲本按Griffing交配设计方法Ⅱ配制的15杂种F1为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水稻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仅茎壁厚、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4个性状还存在显性效应,茎壁厚、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籼、粳亚种维管束性状的遗传行为有明显差异,粳型亲本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相关分析表明,穗颈粗和茎壁厚与穗颈维管束性状的加性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对这2个性状的正向选择来达到间接改良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目的。缙恢12号是改良穗颈维管束性状的优良亲本。
引用
收藏
页码:1932 / 19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离子束介导水稻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维管束和光合速率的研究 [J].
郑乐娅 ;
吴敬德 ;
吴跃进 ;
童继平 .
作物学报, 2002, (03) :401-405
[2]   重穗型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与籽粒充实关系的研究 [J].
马均 ;
周开达 ;
马文波 ;
汪旭东 ;
明东风 ;
严志彬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05) :576-579
[3]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穗颈节间组织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 [J].
马均 ;
马文波 ;
周开达 ;
汪旭东 ;
田彦华 ;
明东风 ;
许凤英 .
作物学报, 2002, (02) :215-220
[4]   水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章志宏 ;
陈明明 ;
唐俊 ;
胡中立 .
作物学报, 2002, (01) :86-89
[5]   亚种间杂交稻穗颈节间组织与物质运转关系的研究 [J].
肖应辉 ;
陈立云 ;
余铁桥 ;
唐湘如 ;
罗利华 .
作物学报, 2001, (03) :392-396
[6]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J].
程式华 ;
翟虎渠 .
作物学报, 2000, (06) :713-718
[7]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J].
廖伏明 ;
周绅炉 ;
盛孝邦 ;
阳和华 ;
徐秋生 .
作物学报, 1999, (05) :622-631
[8]   水稻穗颈节间组织与颖花数的关系 [J].
黄璜 .
作物学报, 1998, (02) :193-200
[9]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J].
徐正进 ;
陈温福 ;
曹洪任 ;
张龙步 ;
杨守仁 .
作物学报, 1998, (01) :47-54
[10]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J].
徐正进 ;
陈温福 ;
张龙步 ;
彭应财 ;
张俊国 .
作物学报, 1996, (02) :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