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被引:63
作者
崔之久 [1 ]
杨建强 [2 ]
陈艺鑫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 花岗岩; 地貌; 夷平面; 气候; 构造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2 [构造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花岗岩风化壳和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提出地貌发育年代与中、上新世广布的夷平面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不同抬升背景下,花岗岩地貌与风化壳的关系。并可据此推算不同山地的抬升幅度,沿海仅抬升约200m,向内地逐渐增大,到南岭或大别山、伏牛山则达到约1600~2000m。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9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我国东南部花岗岩古地貌与现代侵蚀关系的研究——以湖南衡山为例 [J].
周学军 ;
夏卫生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02) :28-34
[2]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冯金良 ;
刘耕年 ;
李洪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510-519+530
[3]   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成因分类 [J].
李洪江 ;
崔之久 ;
赵亮 .
地理学报, 2001, (02) :223-231
[4]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山地学报, 2000, (04) :289-295+385
[5]   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 [J].
崔之久 ;
李洪江 ;
南凌 ;
李德文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3) :1429-1434
[6]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J].
崔之久 ;
伍永秋 ;
刘耕年 ;
葛道凯 ;
庞其清 ;
许清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53-59
[7]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8]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6, (15) :1402-1406
[9]   粤北地区夷平面的初步研究 [J].
张珂,黄玉昆 .
热带地理, 1995, (04) :295-305
[10]  
花岗岩石林的发现、成因及其意义[A]. 钱方,赵志中,何培元,凌小惠,孙继民,郝治.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C].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