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中油气初次运移输导体系分类及特征

被引:6
作者
康德江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毛细管力; 微裂缝; 粒间破裂缝; 碎屑岩; 初次运移; 输导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初次输导体系对于油气二次运移有着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最终油气藏规模。参照、类比烃类二次运移输导体系,从微观角度分析入手,基于不同油气微观输导通道的产生和组合形式,将碎屑岩中油气初次运移输导体系分为3类,即:正常型、次生型和终结型。正常型输导体系由烃源岩颗粒孔隙喉道和干酪根网络组成,以生烃膨胀而增大的毛细管力为主要动力,油气多以混溶相排出,少量为非混溶相;次生型输导体系由大量烃源岩次生微裂缝构成,源岩内部异常高压是非混溶相油气排替的主要动力,是排烃量最大、效率最高的输导体系类型;终结型输导体系由大量颗粒破裂缝和残存的少量微裂缝构成,剩余异常压力是驱动力,但效率很低,输导作用很小,直至消失。随着盆地中烃源岩埋藏史的变化,正常型与次生型输导体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但终结型输导体系意味着初次运移通道的永久闭合和输导时期的完全终结。
引用
收藏
页码:455 / 46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A novel approach for recogni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effects in shale-sandstone sequences. Leythaeuser D,Mackenzie A,Schaefer R G,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84
[2]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明诚编著, 1994
[3]  
深盆气成藏机理及分布预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张金川,金之钧著, 2005
[4]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 [J].
陈冬霞 ;
庞雄奇 ;
邱楠生 ;
姜振学 ;
张俊 .
地球科学, 2004, (04) :483-488
[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J].
李振宏 ;
席胜利 ;
刘新社 .
世界地质, 2005, (02) :174-181
[6]   成烃成藏理论新思维 [J].
关德范 ;
王国力 ;
张金功 ;
王捷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5-12
[7]   北塘凹陷塘沽—新村地区古近系异常高压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邓荣敬 ;
徐备 ;
漆家福 ;
肖敦清 ;
韦阿娟 ;
王东林 ;
李建英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46-51
[8]  
Geochemical effectsof primary migration of petroleum in Kimmeridge source rocksfrom Brae field area,North Sea,I:Gross composition ofC15+-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d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C15+-saturated hydrocarbons. Leythaeuser D,Schaefer R G,Radke 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88
[9]  
Fractionation of petroleum during expulsion fromkerogen. Ritter U.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 2003
[10]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的动力因素探讨 [J].
向才富 ;
冯志强 ;
吴河勇 ;
解习农 ;
李军虹 .
沉积学报, 2005, (04) :71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