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机制转换及其石油地质学意义——以牛庄洼陷及其南缘为例

被引:8
作者
王建伟 [1 ]
宋国奇 [2 ]
宋书君 [1 ]
王新征 [1 ]
韩忠义 [1 ]
赵密福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地质所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地质所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油气二次运移; 驱动机制转化; 石油地质意义; 牛庄洼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423 / 143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 [J].
王震亮 ;
刘林玉 ;
于轶星 ;
周荔青 ;
吴聿元 ;
朱桂生 .
地质学报, 2007, (03) :419-427
[2]   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J].
吴孔友 ;
查明 ;
王绪龙 ;
吴时国 ;
张立刚 ;
聂政荣 .
地质论评, 2007, (01) :75-82
[3]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 [J].
隋风贵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7-21+137
[4]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 [J].
张林晔 ;
孔祥星 ;
张春荣 ;
周文 ;
徐兴友 ;
李政 .
地球化学, 2003, (01) :35-42
[5]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J].
李阳 ;
蔡进功 ;
刘建民 .
沉积学报, 2002, (02) :210-216
[6]   对油气运聚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再思考 [J].
李明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13-16
[7]   论成藏动力系统中的流体动力学机制 [J].
田世澄 ;
陈永进 ;
张兴国 ;
崔刚 ;
何会强 .
地学前缘, 2001, (04) :329-336
[8]   东营凹陷油气流体运移模式探讨——来自沸腾包裹体的证据 [J].
邱楠生 ;
张善文 ;
金之钧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1, (04) :403-407
[9]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 [J].
庞雄奇 ;
金之钧 ;
左胜杰 .
地学前缘, 2000, (04) :507-514
[10]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J].
郝芳 ;
邹华耀 ;
姜建群 .
地学前缘, 2000, (03)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