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综述)

被引:14
作者
曹丽花 [1 ]
刘合满 [1 ,2 ]
杨东升 [1 ]
机构
[1]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固碳潜力; 影响因素; 调控措施;
D O 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004
中图分类号
S153.6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碳循环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近年来国际地学和生态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为扰动影响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为可调控的碳循环系统。增强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能力不仅有助于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速率,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述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着重分析影响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因素,包括施肥、灌溉、耕作强度等,提出增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调控措施,如合理施肥、合理轮作、保护性耕作、生物质炭施用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最后建议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管理对固碳潜力的影响,充分发挥农业土壤固碳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陈文超 ;
朱安宁 ;
张佳宝 ;
朱强根 ;
杨文亮 ;
舒馨 .
土壤, 2014, 46 (01) :35-40
[2]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英文) [J].
曾研华 ;
吴建富 ;
何虎 ;
潘晓华 ;
石庆华 ;
吴自明 ;
邓伟明 .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13 (04) :818-822
[3]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农田碳储量的影响 [J].
刘阳 ;
汪季 ;
刘静 ;
迟悦春 ;
张晓伟 ;
赵培林 .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2, 38 (01) :14-17+29
[4]   秸秆生物黑炭农业应用的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探讨 [J].
张阿凤 ;
程琨 ;
潘根兴 ;
郑金伟 ;
李恋卿 ;
张旭辉 ;
杜彦玲 ;
韩晓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9) :1811-1815
[5]   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J].
王小彬 ;
武雪萍 ;
赵全胜 ;
邓祥征 ;
蔡典雄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1) :2284-2293
[6]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 [J].
邓祥征 ;
韩健智 ;
王小彬 ;
黄维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 (06) :22-28
[7]   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 [J].
潘根兴 ;
张阿凤 ;
邹建文 ;
李恋卿 ;
张旭辉 ;
郑金伟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04) :394-400
[8]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杨晶 ;
沈禹颖 ;
南志标 ;
高崇岳 ;
牛伊宁 ;
王先之 ;
罗彩云 ;
李光棣 .
草业学报, 2010, 19 (01) :75-82
[9]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J].
王成己 ;
潘根兴 ;
田有国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464-2475
[10]   洞庭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J].
彭华 ;
纪雄辉 ;
刘昭兵 ;
石丽红 ;
田发祥 ;
李洪顺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52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