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被引:5
作者
谢远云 [1 ]
张丽娟 [1 ]
何葵 [1 ]
康春国 [2 ]
臧淑英 [1 ]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沙尘沉降物; 化学组成; 化学风化; 粉尘源区; 哈尔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O、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0.77%、0.24%和0.11%。沉降物中的常量元素多表现为迁移淋失,Mn和Ti明显富集而Mg和Fe轻微富集,元素的迁移淋失率依次为:Na>P>K>Si>Al>Ca>Fe>Mg>Ti>Mn;微量元素除Nb、Sr迁移淋失外,其余元素表现出富集特征。与哈尔滨2002年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及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物进行对比分析,(Al+Fe+Ti+Mn)/(Mg+Ca+K+Na)比值、成分变异指数ICV、CIA等化学风化参数及A-CN-K化学风化趋势图均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经历了低等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强于兰州黄土和古土壤,弱于洛川黄土,显著弱于洛川古土壤、西峰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和宣城风成红土。哈尔滨沙尘源区处于大陆化学风化的早期,气候生物状况好于西北地区,包括沙漠和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不会是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物源区,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物源区。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J].
李徐生 ;
韩志勇 ;
杨守业 ;
陈英勇 ;
王永波 ;
杨达源 .
地理学报, 2007, (11) :1174-1184
[2]   哈尔滨沙尘暴的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源探讨 [J].
谢远云 ;
何葵 ;
周嘉 ;
康春国 .
地理研究, 2006, (02) :255-261
[3]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沉积化学风化程度及古环境 [J].
张西营 ;
马海州 ;
谭红兵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2) :43-47
[4]   2002年北京特大沙尘暴的理化特性及其组分来源分析 [J].
孙业乐 ;
庄国顺 ;
袁蕙 ;
张兴赢 ;
郭敬华 .
科学通报, 2004, (04) :340-346
[5]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J].
杨守业 ;
李从先 ;
李徐生 ;
王爱萍 .
地球化学, 2001, (04) :402-406
[6]   甘肃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 [J].
陈旸 ;
陈骏 ;
刘连文 .
地质力学学报, 2001, (02) :167-175
[7]   最近2.5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的变化与亚洲内陆的化学风化 [J].
陈骏 ;
安芷生 ;
刘连文 ;
季峻峰 ;
杨杰东 ;
陈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2) :136-145
[8]   皖南风尘堆积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J].
李徐生 ;
杨达源 ;
鹿化煜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4) :75-82
[9]   沙尘粒子的成分和形态分析 [J].
张代洲 ;
赵春生 ;
秦瑜 .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05) :3-10
[10]   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 [J].
陈骏 ;
季峻峰 ;
仇纲 ;
朱洪兵 ;
鹿化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6) :53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