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23
作者
李佐臣 [1 ,2 ]
裴先治 [1 ,2 ]
刘战庆 [2 ]
李瑞保 [1 ,2 ]
丁仨平 [2 ]
张晓飞 [2 ]
陈国超 [2 ]
刘智刚 [2 ]
陈有 [2 ]
王学良 [2 ]
机构
[1]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后龙门山构造带; 南华纪—早古生代; 沉积环境; 裂陷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勉略缝合带三岔子辉绿岩墙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古特提斯洋壳俯冲的年代学证据 [J].
赖绍聪 ;
秦江锋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1) :27-33
[2]   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J].
裴先治 ;
李佐臣 ;
丁仨平 ;
李瑞保 ;
冯建赟 ;
孙雨 ;
张亚峰 ;
刘战庆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231-249
[3]  
Post-Orogenic Granites in Pingwu Region, Northwest Sichuan: Evidence for North China Block and Yangtze Block Collision during Triassic[J]. 裴先治,李佐臣,丁仨平,冯建赟,李瑞保,孙雨,张亚峰,刘战庆.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02)
[4]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陈洪德 ;
刘顺 ;
郭兵 ;
田小彬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40-454
[5]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构造—沉积旋回 [J].
汪新伟 ;
沃玉进 ;
张荣强 .
现代地质, 2008, (04) :525-533
[6]   扬子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J].
严德天 ;
王清晨 ;
陈代钊 ;
汪建国 ;
王卓卓 .
地质学报, 2008, (03) :321-327
[7]   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西南段分界线的岩相古地理制约 [J].
陈懋弘 ;
梁金城 ;
张桂林 ;
李文杰 ;
潘罗忠 ;
李容森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1) :111-122
[8]   松潘—甘孜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与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J].
陈岳龙 ;
唐金荣 ;
刘飞 ;
张宏飞 ;
聂兰仕 ;
蒋丽婷 .
中国地质, 2006, (01) :109-118
[9]   华南“南华系”研究新进展——论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J].
王剑 .
地质通报, 2005, (06) :491-495
[10]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04, (03)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