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10日辽东半岛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15
作者
梁军 [1 ]
张胜军 [2 ]
石小龙 [1 ]
王树雄 [1 ]
刘晓初 [1 ]
机构
[1] 大连市气象台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中尺度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资料、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东半岛地区2010年8月8-10日3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暴雨发生的天气尺度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过程及其发展的中尺度环境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且稳定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切变线上生成的β或γ中尺度雨团发展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造成强降水的直接系统。(2)辽东半岛地区与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相连,并形成水汽辐合中心,有利于该地区强降水的产生。(3)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域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增湿、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及抬升凝结高度和对流自由高度的明显降低,是导致暴雨的重要条件。(4)切变线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强正涡度中心和中高层的强正散度中心的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水汽的向上抬升,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并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动和迅速发展,产生暴雨。强降水出现在切变线前方低空急流上的风速脉动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320 / 133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J].
盛日锋 ;
王俊 ;
龚佃利 ;
陈西利 ;
张洪生 .
高原气象, 2011, 30 (06) :1554-1565
[2]   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 [J].
袁美英 ;
李泽椿 ;
张小玲 ;
李勋 ;
徐南平 .
高原气象 , 2011, (05) :1224-1231
[3]   黄河中下游一次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J].
井喜 ;
李社宏 ;
屠妮妮 ;
曹巧莲 ;
万红卫 ;
井宇 .
高原气象 , 2011, (04) :913-928
[4]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 [J].
徐珺 ;
毕宝贵 ;
谌芸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218-1229
[5]   1961-2005年东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J].
邹立尧 ;
丁一汇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314-1321
[6]   基于“配料”的暴雨预报 [J].
张小玲 ;
陶诗言 ;
孙建华 .
大气科学 , 2010, (04) :754-766
[7]   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涡旋的结构特征分析 [J].
周玉淑 ;
李柏 .
大气科学, 2010, 34 (03) :629-639
[8]   黄土高原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中β尺度大暴雨综合分析 [J].
井宇 ;
井喜 ;
屠妮妮 ;
刘志刚 ;
牛淑贞 .
高原气象 , 2010, (01) :78-89
[9]   东北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J].
袁美英 ;
李泽椿 ;
张小玲 .
气象学报, 2010, 68 (01) :125-136
[10]   1958~2000年6月连续性暴雨的特征分析 [J].
丁治英 ;
常越 ;
朱莉 ;
何金海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2) :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