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9
作者
赵拥华
赵林
杜二计
刘广岳
岳广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综合观测试验研究站
关键词
唐古拉地区; 高寒草甸; CO2通量; 活动层冻融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1 [草原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007年CO2通量及活动层水热动态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各月CO2通量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日通量峰值一般出现在中午,最大排放峰值出现在5月,为0.29 g·m-2·h-1;最大吸收峰值出现在8月,为-0.25 g·m-2·h-1,除7月和8月CO2通量日变化表现出吸收特征外,其余各月均表现为排放特征。与青藏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周边地区相比,唐古拉地区CO2通量日变化峰值明显偏小。CO2通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表现为春、秋季强排放、夏季弱吸收和冬季弱排放。5月为CO2通量全年最大排放月,排放量为132.4 g·m-2;8月为CO2通量全年最大吸收月,吸收量为-37.7 g·m-2。春、秋季,CO2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和未冻水含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夏季与5 cm土壤温度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O2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基本没有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525 / 5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下垫面水汽、CO通量输送特征 [J].
王雷 ;
刘辉志 ;
David Schaffrath ;
Christian Bernhofer .
高原气象 , 2010, (03) :605-613
[2]   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通量日变化与月变化特征 [J].
朱志鹍 ;
马耀明 ;
李茂善 ;
仲雷 .
高原气象, 2007, (06) :1300-1304
[3]   西北区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J].
赵庆云 ;
李栋梁 ;
吴洪宝 .
高原气象 , 2006, (04) :643-650
[4]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J].
李栋梁 ;
柳苗 ;
钟海玲 ;
吴青柏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5) :694-699
[5]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通量日和月变化特征 [J].
徐世晓 ;
赵新全 ;
李英年 ;
赵亮 ;
于贵瑞 ;
孙晓敏 ;
曹广民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05) :481-485
[6]  
非平坦下垫面涡度相关通量的校正方法及其在ChinaFLUX中的应用[J]. 朱治林,孙晓敏,袁国富,周艳莲,许金萍,张仁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7]  
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及环境响应特征[J]. 于贵瑞,温学发,李庆康,张雷明,任传友,刘允芬,关德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8]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长季和非生长季CO2通量分析[J]. 徐世晓,赵新全,李英年,赵亮,曹广民,唐艳鸿,古松,王勤学,杜明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9]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及其碳平衡[J]. 张宪洲,石培礼,刘允芬,欧阳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10]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 [J].
冯虎元 ;
马晓军 ;
章高森 ;
白玉 ;
费贯清 ;
程国栋 ;
安黎哲 ;
刘光琇 .
冰川冻土, 2004, (02) :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