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45
作者
柏炜霞 [1 ]
李军 [1 ]
王玉玲 [1 ]
王丽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春玉米;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佳,与连续翻耕相比,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土壤容重较连续翻耕处理降低3.6%,平均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4.4%、11.6%和6.9%。(2)在6个试验年度的3个休闲期间,平均土壤蓄墒率:免耕/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连续翻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土壤蓄墒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22.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增墒效果显著;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8.2、1.3和11.8 mm。(3)在冬小麦生长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3.2、1.7和14.6 mm;在春玉米生长期,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7.8和15.1 mm,深松/翻耕处理低于连续翻耕处理5.0 mm。(4)在冬小麦生产年度,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8.1%、8.9%和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4.3%、13.8%和10.2%;在春玉米生产年度,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10.2%和6.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6%和8.2%,翻耕/免耕与连续翻耕处理平均产量接近,水分利用效率接近。【结论】综合可知,3种轮耕模式中,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深松/翻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差,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差;而免耕/深松轮耕模式对于改善土壤耕层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效应最佳,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80 / 89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D].郑华平.甘肃农业大学.2004, 02
[2]   Changes in 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 [J].
Lopez-Fando, C. ;
Pardo, M. T.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9, 104 (02) :278-284
[3]  
Water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Vertisol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ainfed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 under subsoiling and manuring.[J].M. Mohanty;K.K. Bandyopadhyay;D.K. Painuli;P.K. Ghosh;A.K. Misra;K.M. Hati.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6, 2
[4]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on winter wheat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crop yield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Ziyou Su;Jinsong Zhang;Wenliang Wu;Dianxiong Cai;Junjie Lv;Guanghui Jiang;Jian Huang;Jun Gao;Roger Hartmann;Donald Gabriels.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6, 3
[5]   A straw mulch system to allow continuous wheat production in an arid climate [J].
Amir, J ;
Sinclair, TR .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6, 47 (01) :21-31
[6]   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程科 ;
李军 ;
毛红玲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18) :3800-3808
[7]   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J].
顾顺芳 ;
王振华 ;
张新 ;
张前进 ;
郭书亚 ;
张权 ;
焦念元 ;
尹飞 ;
付国占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06) :154-159
[8]   深旋松耕作法对东北棕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J].
李华 ;
逄焕成 ;
任天志 ;
李轶冰 ;
汪仁 ;
牛世伟 ;
安景文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3) :647-656
[9]   轮耕对麦田土壤容重和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J].
蒋向 ;
贺德先 ;
任洪志 ;
刘清瑞 ;
胡敏 .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 (04) :711-715
[10]   轮耕对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J].
李娟 ;
李军 ;
尚金霞 ;
贾志宽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7) :867-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