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唐国勇 [1 ,2 ]
李昆 [1 ,2 ]
孙永玉 [1 ,2 ]
张春华 [1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2] 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地利用方式;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11.06.003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围分别为4.22 5.92 g.kg-1和1.34 2.33 g.kg-1。各利用方式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4类人工林ROC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旱耕地和荒地。SOC与ROC含量存在极显著(P<0.001)线性相关关系(R2为66.3%)。以荒地作为参照,4类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范围为1.77至2.36,旱耕地为0.99。研究揭示:植被凋落量和管理措施是不同利用类型ROC含量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地区,封禁管理有助于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提高,而旱耕地土壤碳库处于不良管理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754 / 7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干热河谷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特征[J].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环境科学. 2010(05)
[2]   施肥对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林木生长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J].
唐国勇 ;
李昆 ;
张昌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4) :185-189
[3]   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J].
曾从盛 ;
钟春棋 ;
仝川 ;
柳铮铮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5) :125-129
[4]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的影响 [J].
贾国梅 ;
张宝林 ;
刘成 ;
成霄峰 ;
陈芳清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2037-2040
[5]   侵蚀环境坡耕地改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戴全厚 ;
刘国彬 ;
薛萐 ;
余娜 ;
兰雪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4) :17-21
[6]   元谋干热河谷8种植被类型的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J].
郭玉红 ;
郎南军 ;
和丽萍 ;
郑科 ;
张立新 ;
温绍龙 ;
江期川 .
西部林业科学, 2007, (02) :56-64
[7]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J].
徐明岗 ;
于荣 ;
王伯仁 .
土壤学报, 2006, (05) :723-729
[8]   子午岭林区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J].
赵世伟 ;
卢璐 ;
刘娜娜 ;
吴金水 ;
苏静 ;
杨永辉 .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05) :1030-1035
[9]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J].
吕国红 ;
周广胜 ;
周莉 ;
贾庆宇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2) :51-55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高洪 ;
刘艳 ;
于小军 .
生态学杂志, 2005, (04) :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