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

被引:12
作者
邰继承 [1 ,2 ]
潘根兴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土地利用; 土壤起源; 有机碳稳定性;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6.016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调查采集了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表土样品,分析总有机碳(SOC)、热水溶性有机碳(HWEC)、易氧化有机碳(LOC)及其有机碳键合组分含量特征,并探讨有机碳量和与之影响的主要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均会影响土壤有机碳水平,表现为湿地起源水田有机碳含量(18.34±5.78)g/kg显著高于旱地(11.18±3.39)g/kg,而红壤水田有机碳含量(16.21±4.13)g/kg与旱地(14.54±3.41)g/kg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起源水田下无显著差异,而红壤起源旱地显著高于湿地起源旱地。HWEC和LOC及其占SOC比例均表现为湿地起源水田显著高于红壤水田。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下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不同,粘粒保护在湿地起源土壤中具有显著作用,而水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合稳定显得与游离氧化铁的保护有关,红壤起源水田土壤中由于游离氧化铁的大量存在,这种保护作用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具有显著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土壤粒级分析的简易方法附视频 [J].
周航 ;
徐文 ;
王京文 ;
厉仁安 .
浙江农业科学, 2009, (05) :964-965
[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的黑土热水提取态有机碳的变化 [J].
王连峰 ;
蔡延江 ;
张喜林 ;
解宏图 ;
张旭东 .
土壤通报, 2009, 40 (02) :262-266
[3]   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郑聚锋 ;
张旭辉 ;
周萍 .
土壤学报, 2008, (05) :901-914
[4]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韩冰 ;
王效科 ;
逯非 ;
段晓男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8, (02) :612-619
[5]   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C自然丰度变化 [J].
李志鹏 ;
潘根兴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244-251
[6]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J].
许信旺 ;
潘根兴 ;
侯鹏程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6) :195-198+202
[7]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topsoil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the recent trend of carbon sequestration[J]. PAN Gen xing 1,* , LI Lian qing 1, ZHANG Qi 1, WANG Xu kui 2, SUN Xing bin 3, XU Xiao bo 4, JIANG Ding an 5 (1. Institute of Resources,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2. Extension Center of Soil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Jiangsu Administration, Nanjing 210000, China;3. Extension Center of Soil a
[8]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代静玉 ;
周运超 ;
张平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609-618
[9]   太湖地区3种水稻土不同温度培养中有机碳库变化及其对升温的响应 [J].
周运超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张平究 .
环境科学, 2003, (01) :46-51
[10]   氧化铁对土粒强胶结作用的矿物学证据 [J].
胡国成 ;
章明奎 .
土壤通报, 2002, (0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