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3种算法及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6
作者
戴君虎 [1 ]
王焕炯 [1 ,2 ]
刘亚辰 [1 ,3 ]
葛全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累积碳排放;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 减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概念能够更好衡量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更具操作性。目前存在多种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算法,包括动态人口算法(在某一时间段人均碳排放量的累加和)、静态人口算法(历史上逐年碳排放量的累加和与该国当前人口数之比)和"人年"算法(各国累积的碳排放总量除以累积人数的每人每年碳排放量)。利用这3种算法,本文计算了"G8+5"国家1900年至2010年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在这3种算法下分别为30.224tC/人、25.795tC/人和0.406tC/人年。美国在同一时段的数值分别达到我国的16.49倍、12.24倍和11.71倍。由此可见,3种算法都很好显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上的历史责任。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人年"概念的人均累积碳排放算法保证了每个人在每年都拥有相同的碳排放权,相对更好地融合了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盟主要排放国和伞形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过了峰值点,在近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我国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只有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概念出发,采用最佳算法厘清各国的历史责任才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823 / 8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CO2排放峰值分析:中国的减排目标与对策[J]. 何建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2)
[2]   2℃温升目标下排放空间及路径的不确定性分析 [J].
滕飞 ;
何建坤 ;
高云 ;
董文杰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06) :414-420
[3]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及其公平性研究——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视角 [J].
孙耀华 ;
仲伟周 .
资源科学, 2013, 35 (07) :1430-1437
[4]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考 [J].
何建坤 .
科学与社会, 2013, 3 (02) :46-57
[5]   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 [J].
王萱 ;
宋德勇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5) :46-51
[6]   流域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能力 [J].
陶贞 ;
高全洲 ;
刘昆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408-416
[7]   中国河流流域化学风化和全球碳循环 [J].
吴卫华 ;
郑洪波 ;
杨杰东 ;
罗超 ;
周斌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397-407
[8]   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及分配方案研究 [J].
于胜民 ;
高翔 ;
翟丽华 ;
马翠梅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6) :456-460
[9]   全球碳循环与中国百年气候变化 [J].
廖宏 ;
朱懿旦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3) :445-455
[10]   气候变化研究中若干不确定性的认识问题 [J].
葛全胜 ;
王绍武 ;
方修琦 .
地理研究, 2010, 29 (02) :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