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南带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

被引:7
作者
徐强
翟刚毅
杨志华
楼雄英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3] 长安大学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盆地分析; 造山带形成和演化;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1.03.005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横穿东秦岭南带震旦系到三叠系精细沉积露头分析 ,把沉积盆地沉降、盆地动力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事件和事件沉积来反映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受到的重大地质事件影响 ,从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去探讨东秦岭南带的形成和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J].
杨志华 ;
张传林 ;
朱立华 ;
邓亚婷 .
地学前缘, 1999, (04) :273-282
[2]   造山带古地理和盆地分析基础 : 露头的复原与复位——以前龙门山中北段泥盆系为例 [J].
李祥辉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7, (04) :56-62
[3]   大陆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有关问题讨论 [J].
周鼎武 ;
张成立 ;
刘良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5) :62-65
[4]   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 [J].
许效松,徐强 .
岩相古地理, 1996, (02) :24-33
[5]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 [J].
李思田 .
地学前缘, 1995, (03) :1-8
[6]   雅鲁藏布中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Ⅰ)——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特征及演化 [J].
刘宝珺 ;
余光明 ;
徐强 ;
G.Einsele ;
W.Frisch ;
刘光华 ;
J.Wendt ;
A.Wetzel ;
L.Ratschbacher ;
H.P.Luterbacher .
岩相古地理, 1993, (01) :32-49
[7]   关于沉积学发展的思考 [J].
刘宝珺 .
沉积学报, 1992, (03) :1-9
[8]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 科学出版社 , 刘宝等著, 1993
[9]  
沉积岩石学[M]. 地质出版社 , 刘宝主编,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