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被引:67
作者
张永生 [1 ]
王延斌 [2 ]
卢振权 [1 ]
王俊涛 [1 ]
苏奎 [1 ]
樊馥 [1 ]
曹洁 [1 ]
曾艳涛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3] 长江大学
关键词
松辽及外围地区; 石炭系—二叠系; 烃源岩; 油气勘探; 新层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5 [石炭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层因长期以来被视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褶皱"基底"而受到油气勘探界的忽略。近4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上古生界除局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动力接触变质或热力变质外,并没有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初步查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在区域上分布4套烃源岩,自上而下为:上二叠统(林西组、索伦组)、中二叠统(哲斯组、吴家屯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和下石炭统(白家店组、红水泉组)。其中上二叠统和中二叠统中的暗色泥岩单层最大厚度达百余米、累计厚度达数百米至千余米,区域分布广,依据有机地球化学主要指标(有机碳、成熟度、干酪根类型),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是本区上古生界2套区域主力生烃层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可望构成松辽及外围地区油气勘探战略接替新层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14 / 2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
    张兴洲
    周建波
    迟效国
    王成文
    胡大千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5) : 719 - 725
  • [2] 松辽盆地北部隐伏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初步研究附视频
    朱德丰
    任延广
    吴河勇
    吴根耀
    万传彪
    吴相梅
    [J]. 地质科学, 2007, (04) : 690 - 708+778
  • [3]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苏德尔特变质岩潜山油藏特征
    张吉光
    王金奎
    秦龙卜
    王显东
    [J]. 石油学报, 2007, (04) : 21 - 25+30
  • [4]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
    任战利
    萧德铭
    迟元林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8) : 974 - 979
  • [5] 松辽盆地基底浅变质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冯子辉
    孙春林
    刘伟
    李景坤
    [J]. 地球化学, 2005, (01) : 73 - 78
  • [6]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余和中
    蔡希源
    韩守华
    易万霞
    朱德丰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3) : 277 - 281
  • [7]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余和中
    蔡希源
    韩守华
    徐云俊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3, (02) : 62 - 66
  • [8]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庞庆山
    方德庆
    翟培民
    刘长宝
    [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2, (03) : 92 - 94+122
  • [9]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气源对比
    李景坤
    孔庆云
    刘伟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9, (01) : 7 - 9+54
  • [10] 中国蓝闪石片岩带的一般特征及其分布
    董申保
    [J]. 地质学报, 1989, (03) : 273 -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