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沉降、抬升过程中源储压差的生排烃效应

被引:18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秦建中
李志明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3] 不详
关键词
源储压差; 生烃增压; 地层抬升; 物理模拟; 成烃成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演化史可划分为持续沉降加载增压、整体上升卸载减压和全面萎缩调整平衡3个阶段。通过不同演化阶段地层压力的调整,最终实现成烃成藏过程。利用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4个系列不同源储压差下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1)盆地持续沉降阶段,烃类可以在与烃源岩直接互层的砂岩中聚集,有利于源内岩性圈闭的成藏,但难于远距离运聚成藏。(2)盆地抬升剥蚀阶段,源储压差促进了烃类的有效排出,有利于长距离运聚成藏,压差越大,排油效率越高;且存在源-储压差有效排烃门限值:3~6MPa,只有达到该门限值,即抬升剥蚀300~600m的厚度时烃类才能有效大量排出。(3)源储压差有利于烃类的排出和烃源转化。排烃次数和排烃动力(源储压差)具有互补性,在源岩能提供大量烃类的情况下,排烃次数越多,排烃动力越大,烃类产率越高。
引用
收藏
页码:402 / 4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1]   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初步研究 [J].
郑伦举 ;
秦建中 ;
何生 ;
李广友 ;
李志明 .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03) :296-302+306
[12]  
Mechanism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reevaluation. Osborne M J,Swarbrick R 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97
[13]   超压的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曹华 ;
龚晶晶 ;
汪贵锋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3) :422-425
[14]   成烃成藏理论新思维 [J].
关德范 ;
王国力 ;
张金功 ;
王捷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5-12
[15]   断陷盆地烃源岩压实排烃的非均一性分析——以东营凹陷为例 [J].
陈中红 ;
查明 ;
陈建平 ;
徐健 ;
刘金友 ;
代宗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2) :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