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盆地褶皱变形特征、定型时间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25
作者
李亚林 [1 ]
王成善 [1 ]
黄继钧 [2 ]
机构
[1] 不详
关键词
油气聚集; 褶皱; 羌塘盆地;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勘探前景最好的盆地。盆地地表褶皱构造主要发育于侏罗系构造层中,呈带状展布,以东西向和北西西向直立水平褶皱为主,并构成类隔挡式组合样式。褶皱变形受挤压、走滑作用和基底构造多种构造机制制约,盆地南北缝合带造山作用控制了盆地褶皱形态、样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是褶皱变形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侏罗系构造层中大型背斜形成于侏罗纪末—早白垩世,与盆地主力烃源岩油气生成和运聚时空配置关系较好,为油气有利圈闭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89+296 +2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远景评价问题 [J].
王成善 ;
李亚林 ;
李永铁 .
石油学报, 2006, (04) :1-7
[2]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能力研究 [J].
秦建中 ;
刘宝泉 ;
郑伦举 ;
张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348-355
[3]   羌塘盆地雀莫错沉降-堆积中心成因:热力衰减塌陷沉降 [J].
刘池洋 ;
杨兴科 ;
任战利 ;
郑孟林 ;
赖绍聪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147-154
[4]   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 [J].
邱瑞照 ;
周肃 ;
邓晋福 ;
李金发 ;
肖庆辉 ;
蔡志勇 .
中国地质, 2004, (03) :262-268
[5]   西藏羌塘盆地古油藏发现及其意义 [J].
王成善 ;
伊海生 ;
刘池洋 ;
李亚林 ;
邹艳荣 ;
伍新和 ;
邓斌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39-143
[6]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沙木罗组的发现 [J].
陈国荣 ;
刘鸿飞 ;
蒋光武 ;
曾庆高 ;
赵守仁 ;
张相国 .
地质通报, 2004, (02) :193-194
[7]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J].
王冠民 ;
钟建华 .
地质论评, 2002, (03) :297-303
[8]   羌塘盆地基底构造特征 [J].
黄继钧 .
地质学报, 2001, (03) :333-337
[9]   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查方向 [J].
何治亮 ;
刘继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2) :87-95
[10]  
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M]. 地质出版社 , 王剑等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