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qMan实时荧光PCR法定量检测生肉中猪源性成分的建立

被引:14
作者
徐琼
张奕南
顾文佳
张清平
胡雪莲
赵燕
曲勤凤
机构
[1]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实时荧光PCR; 生肉制品; 猪源性成分;
D O I
10.13684/j.cnki.spkj.2016.02.059
中图分类号
TS251.7 [产品标准与检验];
学科分类号
083203 ;
摘要
目的:建立基于Taq Man实时荧光PCR技术的猪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选择朊蛋白基因为猪特异性基因和线粒体12S r RNA为内参基因,使用△Ct法进行相对定量。通过对其他种类的肉源DNA进行扩增,以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对含有1%猪肉的混合肉DNA进行系列稀释,确定检出限,并对自制模拟掺假肉进行猪源性掺假的测定,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所用的引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当模板浓度为50 ng/μL时对猪源性扩增的平均Ct值为22.73,而其他种类的肉源进行扩增时均未能检测到扩增信号,检出限为0.25%(w/w);检测结果在猪肉含量为1%100%(w/w)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55。内部验证结果表明,根据标准曲线得到的盲样检测结果同样品真实含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异系数在0.1270%1.2044%之间。结论:所建立的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可用于生肉中猪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 [J].
刘岑杰 ;
刘彦泓 ;
杨滴 ;
夏元凤 ;
马颖颖 ;
贺峰 ;
赵辉 .
肉类工业, 2015, (01) :51-53
[2]   北京地区牛、羊肉片中鸭、鸡、猪源性成分调查 [J].
李楠 ;
王佳慧 ;
沈青 ;
李凤琴 ;
徐进 ;
江涛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4, 26 (03) :227-232
[3]   2013年苏州地区肉及其制品掺假情况调查 [J].
金萍 ;
丁洪流 ;
李培 ;
范丽丽 ;
傅春玲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4, 26 (02) :168-172
[4]   荧光定量PCR检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 [J].
张驰 ;
邱皓璞 ;
张筠 .
食品科学, 2013, (18) :154-157
[5]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猪肉和牛肉的研究 [J].
赵红波 ;
谭红 ;
史会兵 ;
刘勇 ;
何锦林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6) :151-155
[6]   利用12S 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动物种类 [J].
汪琦 ;
张昕 ;
赵大贺 ;
马海萍 ;
陈广全 ;
张惠媛 .
食品科学 , 2010, (02) :214-219
[7]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牛、山羊和绵羊源性成分[J]. 曾少灵,秦智锋,阮周曦,花群义,卢体康,吕建强,陈书琨,曹琛福,张彩虹,孙洁,陈兵,吴绍精.生物工程学报. 2009(01)
[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aqMan real-time PCR assa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roe deer ( Capreolus capreolus ) in food to detect food adulteration[J] . Barbara Druml,Walter Mayer,Margit Cichna-Markl,Rupert Hochegger.Food Chemistry . 2015
[9]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of osteocalcin in meat and bone meal: a novel heat stable marker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illegal feed adulteration[J] . G. Kreuz,J. Zagon,H. Broll,C. Bernhardt,B. Linke,A. Lampen.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 2012 (5)
[10]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ork for halal authentication using the electronic nose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 with headspace analyzer [J].
Nurjuliana, M. ;
Man, Y. B. Che ;
Hashim, D. Mat ;
Mohamed, A. K. S. .
MEAT SCIENCE, 2011, 88 (04) :63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