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和东移影响下游暴雨天气个例的位涡分析

被引:34
作者
马婷 [1 ,2 ]
刘屹岷 [2 ,3 ]
吴国雄 [1 ,2 ,3 ]
毛江玉 [2 ]
张冠舜 [2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科学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LME)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日变化; 位涡制造和平流; 低涡形成和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16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我国副热带地区发生了一次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东传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天气的过程。本文利用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再分析资料和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降水资料对该过程进行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地表加热具有强烈的日变化。高原地表加热由白天感热加热源到夜间辐射冷却源的转变直接影响高原上空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梯度,使高原近地层白天有位涡耗散,夜间有位涡制造,呈现明显的昼夜循环。当夜间的位涡制造异常强,以至不为白天的耗散所抵消时,通常位涡制造的昼夜循环被破坏,高原低涡形成,低涡周围随之出现降水。当低涡中心移动至高原东部时,中心附近伴随有强烈的降水,显著的凝结潜热加热使位涡中心增强,高原低涡进一步发展。随着低涡系统继续向东移出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高层出现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大尺度动力背景,上升运动发展,最终导致强降水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472 / 48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密度强迫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降水过程的影响Ⅱ:数值模拟 [J].
于佳卉 ;
刘屹岷 ;
马婷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887-903
[2]   2016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主要先兆信号与应用 [J].
高辉 ;
袁媛 ;
洪洁莉 ;
王东阡 .
气象, 2017, 43 (04) :486-494
[3]   2016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J].
孙劭 ;
李多 ;
刘绿柳 ;
王遵娅 ;
尹宜舟 .
气象, 2017, 43 (04) :477-485
[4]   2016年和1998年汛期降水特征及物理机制对比分析 [J].
袁媛 ;
高辉 ;
李维京 ;
柳艳菊 ;
陈丽娟 ;
周兵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17, 75 (01) :19-38
[5]   中国及周边海域对流云团的水平和垂直尺度 [J].
卢志贤 ;
李昀英 ;
方乐锌 .
气象学报, 2016, 74 (06) :935-946
[6]   夏季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日变化 [J].
张恬月 ;
李国平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 10 (02) :70-76
[7]  
Potential Vorticity and the PV Perspective[J]. Brian HOSKIN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01)
[8]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彭骏 .
高原气象, 2012, 31 (03) :592-604
[9]   2003年夏季梅雨期一次强气旋发展的位涡诊断分析 [J].
赵兵科 ;
吴国雄 ;
姚秀萍 .
大气科学, 2008, (06) :1241-1255
[10]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环流场的日变化 [J].
刘新 ;
吴国雄 ;
李伟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2) :1273-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