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日变化

被引:9
作者
张恬月
李国平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热源; 高原低涡; 日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P46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198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出夏季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具有强烈的日变化,白天高原是强热源,夜间高原地面转变为弱热汇,日较差可达420 W·m-2,呈由西向东递减分布。其中地面感热和潜热加热的日变化均十分明显,日较差分别可达300 W·m-2和200 W·m-2;感热加热的日变幅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而潜热加热由南向北递减。同时,利用人工识别的高原低涡数据集初步分析了夏季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日变化,发现夜间生成的高原低涡频数略高于白天,其中00 UTC的低涡源地主要在西藏那曲和林芝(工布江达),12 UTC低涡源地主要在西藏那曲和青海玉树。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近30年夏季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 [J].
黄楚惠 ;
李国平 ;
牛金龙 ;
赵福虎 ;
张虹 ;
何钰 .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 (06) :827-838
[2]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J].
李国平 ;
赵福虎 ;
黄楚惠 ;
牛金龙 .
大气科学 , 2014, (04) :756-769
[3]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J].
赵福虎 ;
李国平 ;
黄楚惠 ;
刘晓冉 .
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 (01) :119-128
[4]   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J].
王学佳 ;
杨梅学 ;
万国宁 .
高原气象, 2013, 32 (06) :1557-1567
[5]   高原涡、西南涡研究的新进展及有关科学问题 [J].
李国平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 7 (03) :1-6
[6]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低涡东移模拟的影响 [J].
周强 ;
李国平 .
高原气象, 2013, 32 (02) :2334-2344
[7]   夏季青藏高原多种地表感热通量资料的评估 [J].
竺夏英 ;
刘屹岷 ;
吴国雄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7) :1104-1112
[8]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彭骏 .
高原气象, 2012, 31 (03) :592-604
[9]   近20年来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 [J].
陈功 ;
李国平 ;
李跃清 .
气象科技进展, 2012, 2 (02) :6-12
[10]   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宋雯雯 ;
李国平 ;
唐钱奎 .
大气科学 , 2012, (01) :11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