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从“因材施教”到“为人引学”
被引:2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于丰园
[
1
]
周鸿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黄山学院教育系
周鸿敏
[
2
]
机构
:
[1]
黄山学院教育系
[2]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 03期
关键词
:
因材施教;
诠释;
为人引学;
转变;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对因材施教进行诠释,可知因材施教的某些应用与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冲突。如何化解这种冲突,需要转变因材施教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的内容为:从"材"转变到"人",从"施"转变到"引",从"偏教"转变到"重学"再到"教学相长",从而最终实现"为人引学"。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9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及其与现代教育理论冲突的探讨.[D].于丰园.江西师范大学.2006, 12
[2]
论“自然分材教学”对“因材施教”的扬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鑫
熊川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熊川武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5)
: 33
-
36
[3]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小凤
[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
(04)
: 49
-
51
[4]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钟启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有宝华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33
(10)
: 3
-
7
[5]
试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闫广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闫广芬
李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李忠
[J].
教育研究,
2003,
(08)
: 73
-
77
[6]
论“因材施教”的现代意蕴
吴华,罗海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杭州大学教育系
吴华,罗海萍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5,
(01)
: 59
-
61
[7]
学会反思 学会合作.[N].钟启泉;.中国教育报.2003,
[8]
教学论稿.[M].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
教育心理学.[M].(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著;龚浩然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
论语.[M].(战国)子思等撰;马银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
1
2
→
共 15 条
[1]
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及其与现代教育理论冲突的探讨.[D].于丰园.江西师范大学.2006, 12
[2]
论“自然分材教学”对“因材施教”的扬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鑫
熊川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熊川武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5)
: 33
-
36
[3]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小凤
[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
(04)
: 49
-
51
[4]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钟启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有宝华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33
(10)
: 3
-
7
[5]
试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闫广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闫广芬
李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李忠
[J].
教育研究,
2003,
(08)
: 73
-
77
[6]
论“因材施教”的现代意蕴
吴华,罗海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杭州大学教育系
吴华,罗海萍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5,
(01)
: 59
-
61
[7]
学会反思 学会合作.[N].钟启泉;.中国教育报.2003,
[8]
教学论稿.[M].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
教育心理学.[M].(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著;龚浩然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
论语.[M].(战国)子思等撰;马银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