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被引:35
作者
刘世荣 [1 ]
史作民 [1 ]
马姜明 [1 ,2 ]
赵常明 [1 ,3 ]
张远东 [1 ]
刘兴良 [4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2]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数量植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4]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退化天然林; 景观恢复; 封育恢复; 生态对策; 长江上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杨兆平 ;
常禹 ;
胡远满 ;
刘淼 ;
问青春 ;
张文广 .
生态学杂志, 2007, (06) :869-874
[2]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J].
马姜明 ;
刘世荣 ;
史作民 ;
张远东 ;
康冰 ;
陈宝玉 .
林业科学, 2007, (05) :17-23
[3]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 [J].
张远东 ;
刘世荣 ;
马姜明 .
生态学报, 2006, (09) :2775-2782
[4]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 [J].
张远东 ;
刘世荣 ;
马姜明 ;
史作民 ;
刘兴良 .
生态学报, 2005, (11) :147-154
[5]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J].
张远东 ;
刘世荣 ;
赵常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9) :1706-1710
[6]   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J].
李崇巍 ;
刘丽娟 ;
孙鹏森 ;
葛剑平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404-409
[7]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J].
张远东 ;
赵常明 ;
刘世荣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6) :761-768
[8]   岷江上游典型时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初步分析 [J].
胡志斌 ;
何兴元 ;
江晓波 ;
赵永华 ;
胡远满 ;
常禹 ;
李月辉 ;
韩文权 ;
刘淼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10) :1797-1803
[9]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 [J].
石培礼 ;
吴波 ;
程根伟 ;
罗辑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3) :351-360
[10]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 [J].
庞学勇 ;
刘世全 ;
刘庆 ;
林波 ;
吴彦 ;
何海 ;
包维楷 .
土壤学报, 2004, (01) :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