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发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61
作者
王玉莹 [1 ]
金晓斌 [1 ,2 ,3 ]
沈春竹 [2 ,4 ]
鲍桂叶 [4 ]
刘晶 [1 ]
周寅康 [1 ,2 ,3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3] 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
[4]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苏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发达区面临水土流失、生态廊道阻断、栖息地破碎化等生态问题。识别重要生态用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分别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水资源安全和土壤保持3项指标进行生态用地识别,结合GIS技术进行生态用地评价,以高等级生态用地作为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缓冲区和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生态安全格局由源地、廊道和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内高等级(非常重要)生态用地面积比例为22.97%;将面积大于10 km2的高等级生态用地提取为源地,生态源地的面积比例为19.17%。(2)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确定了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其中生态缓冲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52%,潜在生态廊道的主要景观构成为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别占廊道总面积的31.82%、19.06%和17.27%。(3)通过叠加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图层,识别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冲突区域,总面积为603.84 km2,占源地与缓冲区面积总和的4.38%,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和太湖周边。
引用
收藏
页码:2298 / 231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策略 [J].
彭建 ;
李慧蕾 ;
刘焱序 ;
胡熠娜 ;
杨旸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701-710
[2]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J].
陈昕 ;
彭建 ;
刘焱序 ;
杨旸 ;
李贵才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471-484
[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彭建 ;
赵会娟 ;
刘焱序 ;
吴健生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407-419
[4]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关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布局 [J].
杨天荣 ;
匡文慧 ;
刘卫东 ;
刘爱琳 ;
潘涛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441-452
[5]   基于生态红线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江西省为例 [J].
杨姗姗 ;
邹长新 ;
沈渭寿 ;
沈润平 ;
徐德琳 .
生态学杂志, 2016, 35 (01) :250-258
[6]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巴中西部新城生态网络构建 [J].
许峰 ;
尹海伟 ;
孔繁花 ;
徐建刚 .
生态学报, 2015, 35 (19) :6425-6434
[7]   江苏省自然遗产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 [J].
谢慧玮 ;
周年兴 ;
关健 .
生态学报, 2014, 34 (22) :6692-6700
[8]   基于GIS和RULSE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估算分析 [J].
龙天渝 ;
乔敦 ;
安强 ;
杜坤 .
灌溉排水学报, 2012, 31 (02) :33-37
[9]   湖南省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J].
尹海伟 ;
孔繁花 ;
祈毅 ;
王红扬 ;
周艳妮 ;
秦正茂 .
生态学报, 2011, 31 (10) :2863-2874
[10]   基于GIS的农村住区生态重要性空间评价及其分区管制——以兴国县长冈乡为例 [J].
谢花林 ;
李秀彬 .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23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