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被引:21
作者
张赛 [1 ,2 ]
王龙昌 [1 ,2 ,3 ]
黄召存 [1 ,2 ]
赵琳璐 [1 ,2 ]
杜娟 [1 ,2 ]
贾会娟 [1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总有机碳; 相关分析;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5.02.042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90101 ;
摘要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响应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西南丘陵区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有机碳分组方法和活性碳有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土壤固碳减排、提高土壤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平作(traditional tillage,T)、垄作(ridge tillage,R)、平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和垄作+秸秆覆盖(ridge tillage+straw mulching,RS)4种处理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T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可矿化有机碳(Mineralized organic carbon,MOC)以及微生物量有机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不仅增加了表层土壤的TOC,也有利于20cm以上的耕层TOC的增加,而垄作对TOC的影响很小。秸秆覆盖处理下各土层POC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而单纯的垄作处理对5cm以下土层的POC没有影响,却显著地降低了0-5cm土层POC含量。DOC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且不同处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表层0-5cm土壤中,5cm以下土壤的DOC含量不易受到耕作措施的影响。TS、RS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0-5cm土层的ROC含量,R与T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表层ROC影响很大。T、R、TS、RS处理全年日均土壤呼吸分别为1.84,1.65,2.22,2.21μmol/(m2·s),年土壤呼吸总量分别为696.31,624.41,840.12,836.33g/m2。与对照相比,垄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大,秸秆覆盖加速了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MBC含量,而垄作处理的影响不大。MB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2介于0.756~0.919之间,P<0.05。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OC、POC、DOC和ROC在0-5cm土层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TOC、POC、DOC、ROC和MB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对垄作处理的响应不显著,而受秸秆覆盖的影响很大,其中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35.74%49.66%,二者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26 / 231+252 +2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J].
王琳 ;
李玲玲 ;
高立峰 ;
刘杰 ;
罗珠珠 ;
谢军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9) :1057-1063
[2]   耕作年限对棉田土壤颗粒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J].
唐光木 ;
徐万里 ;
周勃 ;
梁智 ;
葛春辉 .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 (03) :237-241
[3]   垄作免耕对稻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δ13C的影响 [J].
慈恩 ;
朱洁 ;
彭娟 ;
符卓旺 ;
高明 ;
谢德体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05) :978-986
[4]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J].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应用生态学报. 2012(08)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J].
李君剑 ;
赵溪 ;
潘恬豪 ;
严俊霞 ;
李洪建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1) :147-151
[6]   长期施肥管理对塿土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J].
李平儒 ;
任卫东 ;
李志军 ;
史银光 ;
张树兰 .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 (12) :194-201
[7]   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 [J].
向成华 ;
栾军伟 ;
骆宗诗 ;
宫渊波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1025-1034
[8]   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J].
李利利 ;
王朝辉 ;
王西娜 ;
张文伟 ;
李小涵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2) :478-483
[9]   不同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罗友进 ;
王子芳 ;
高明 ;
魏朝富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5) :55-58+81
[10]   不同提取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J].
李忠佩 ;
焦坤 ;
吴大付 .
土壤, 2005, (05)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