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40
作者
沈传波 [1 ]
梅廉夫 [1 ]
郭彤楼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关键词
川东北; 中生代; 新生代; 热历史; 裂变径迹; 磷灰石; 剥蚀量; 气藏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6个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时间—温度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距今105~80Ma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距今80~12Ma的相对平静阶段、距今12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在早白垩世末地层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开始抬升剥蚀,总剥蚀量为2240m;构造变形始于距今105~80Ma,构造的发育与气烃生成的高峰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区内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的形成;距今12Ma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川东构造带进一步的隆升并最终定型,导致了油气的晚期成藏并最终定位。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6+131 +131-13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刘麟 ;
汤济广 ;
周锋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3) :87-92
[2]   川东上三叠统及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J].
凌跃蓉 ;
陈礼平 .
天然气工业, 2005, (S1) :6-10+13
[3]   四川盆地北部热史波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J].
陈梅涛 ;
汤良杰 ;
杨宁 ;
李儒峰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24-27+7
[4]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 [J].
卢庆治 ;
胡圣标 ;
郭彤楼 ;
李忠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110-1116
[5]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J].
袁万明 ;
董金泉 ;
王世成 ;
杨志强 .
核技术, 2005, (09) :707-711
[6]   沉积盆地热历史恢复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邱楠生 .
海相油气地质, 2005, (02) :45-51
[7]   渤海湾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盆地演化 [J].
纪友亮 ;
胡光明 ;
吴志平 .
天然气工业, 2004, (12) :28-31+184
[8]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J].
童崇光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2) :123-130
[9]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J].
王一刚 ;
余晓锋 ;
杨雨 ;
张静 .
地球科学, 1998, (03) :69-72
[10]   四川盆地东北缘含气藏构造分析 [J].
何建坤 ;
卢华复 ;
张庆龙 ;
朱斌 .
石油学报, 1997, (03)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