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杂多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两种类型矿床的关系

被引:23
作者
王召林 [1 ]
侯增谦 [1 ]
杨竹森 [2 ]
田世洪 [2 ]
刘英超 [2 ]
杨志明 [1 ]
宋玉财 [1 ]
刘焰 [1 ]
张洪瑞 [1 ]
王猛 [1 ]
鲁海峰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地质学; 构造控矿; 走滑断裂; 逆冲推覆构造; 斑岩型矿床; 铅锌银矿床; 青藏高原;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9.02.004
中图分类号
P612 [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青海南部存在着巨大的成矿潜力,研究该区的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于认识区内众多矿床(化)的构造背景和控矿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的走滑断裂和逆冲推覆构造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中晚碰撞阶段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要构造形式。走滑断裂呈北西向,控制着藏东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和斑岩的产出;逆冲推覆构造走向北西,整体自南向北呈现很好的分带特征,可分为根带、中带和前锋带。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矿床,分别为走滑断裂控制的斑岩型矿床和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热液型矿床。其中,切过地壳尺度的走滑断裂因减压作用导致含水地幔的部分熔融,进而导致富含挥发分的含矿斑岩上涌、侵位,形成纳日贡玛斑岩型钼(铜)矿;逆冲推覆作用是流体长距离迁移的动力来源,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的逆冲断层上(下)盘破碎带或次级断层附近是成矿流体迁移的疏导系统和金属汇聚、淀积的重要场所。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J]. 侯增谦,宋玉财,李政,王召林,杨志明,杨竹森,刘英超,田世洪,何龙清,陈开旭,王富春,赵呈祥,薛万文,鲁海峰.矿床地质. 2008(02)
[2]   青海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岩石成因及构造控制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杨竹森 ;
王淑贤 ;
王贵仁 ;
田世洪 ;
温德银 ;
王召林 ;
刘英超 .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489-502
[3]   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玉龙铜矿带的北延——来自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的证据 [J].
王召林 ;
杨志明 ;
杨竹森 ;
田世洪 ;
刘英超 ;
马彦青 ;
王贵仁 ;
屈文俊 .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503-510
[4]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潘桂棠 ;
王安建 ;
莫宣学 ;
田世洪 ;
孙晓明 ;
丁林 ;
王二七 ;
高永丰 ;
谢玉玲 ;
曾普胜 ;
秦克章 ;
许继峰 ;
曲晓明 ;
杨志明 ;
杨竹森 ;
费红彩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2006, (05) :521-543
[5]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J].
李亚林 ;
王成善 ;
伊海生 ;
刘志飞 ;
李勇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18-1130+1234
[6]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杨志明 ;
王安建 ;
潘桂棠 ;
曲晓明 ;
聂凤军 .
中国地质, 2006, (02) :340-351
[7]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 [J].
姜耀辉 ;
蒋少涌 ;
凌洪飞 ;
戴宝章 .
岩石学报, 2006, (03) :697-706
[8]   云南兰坪盆地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J].
何龙清 ;
陈开旭 ;
余凤鸣 ;
魏君奇 ;
杨爱平 ;
李航 .
地质与勘探, 2004, (04) :7-12
[9]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粗碎屑岩沉积学及其构造意义 [J].
周江羽 ;
王江海 ;
An YIN ;
BK HORTON ;
MS SPURLIN .
地质学报, 2003, (02) :262-271+296
[10]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J].
周江羽 ;
王江海 ;
尹安 ;
Spurlin M S ;
Horton B K .
沉积学报, 2002, (01) :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