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地保护价值空间特征的非农化区域补偿方法

被引:14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补偿; 模型; 耕地资源; 空间特征; 保护基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耕地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保护耕地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基于耕地价值评价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耕地保护价值进行测算,通过定量刻画耕地保护价值空间特征,并建立耕地非农化区域补偿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区域补偿机制构建提供创新性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保护价值地区差异明显,最高为北京市,达185.21万元/hm2,最低为青海省,为44.61万元/hm2,两者相差近4.2倍。2)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单位面积耕地保护价值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价值呈现出东北及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价值中西部区域较高,主要受人口、耕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整体呈现出北部及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根据耕地非农化区域补偿机制,中央政府作为耕地保护主体之一,2012年需向各省(市、自治区)支付耕地社会稳定与生态服务价值26764.068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5.15%;上海、安徽、广东、广西、宁夏减少的耕地保护收益与耕地非农化补偿支付成本总额分别达10.907亿元、10.283亿元、74.680亿元、66.495亿元、8.529亿元。基于此理论模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耕地保护博弈过程中,耕地非农化成本收益自然会成为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这也是耕地资源保护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市场配置管理转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277 / 28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开采沉陷对耕地资源价值的影响研究 [J].
陈秋计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4, (03) :91-95
[2]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J].
任平 ;
吴涛 ;
周介铭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04) :786-795
[3]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J].
赵晓丽 ;
张增祥 ;
汪潇 ;
左丽君 ;
刘斌 ;
易玲 ;
徐进勇 ;
温庆可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3) :1-11
[4]   山东低山丘陵土地整治区耕地生态价值评价 [J].
王瑷玲 ;
刘文鹏 ;
纪广韦 ;
李英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S1) (S1) :244-250
[5]   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 [J].
易玲 ;
张增祥 ;
汪潇 ;
刘斌 ;
左丽君 ;
赵晓丽 ;
王洁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6) :1-12+293
[6]   我国“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理论矛盾与现实困境 [J].
任平 ;
吴芬娜 ;
周介铭 .
经济管理, 2012, 34 (08) :173-182
[7]   黑龙江省巴彦县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定量测算 [J].
尚倩倩 ;
宋戈 ;
向长玉 .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 (03) :231-236
[8]   非农化过程中农地非市场价值损失及其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许恒周 ;
郭忠兴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 (06) :119-123
[9]   市场失灵与耕地非农化过程中耕地生态价值损失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许恒周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06) :1366-1371
[10]   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及测算方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
李佳 ;
南灵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 (09) :10-15